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鄧玉嬌 通訊員 胡孟婷 尹義龍
“這片稻田之前是高低不平的‘巴掌田’,如今田塊連成片,渠相通、路相連,去年雙季稻畝產超800公斤,今年來勢更好。”6月17日,湘潭縣中路鋪鎮柳橋村種糧大戶何自淵,站在去年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邊向記者介紹。
湘潭縣堅持問策于民、放權于民、服務于民,探索出群眾深度參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徑,讓“糧田”變“良田”。
群眾的需求就是“指南針”
“設計方案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湘潭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賀斗志打開手機微信向記者展示,與群眾探討如何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聊天記錄,多達上百條。
2023年以來,湘潭縣在17個鄉鎮成立工作專班,組織村民代表參與項目選址和規劃,將“缺什么補什么”理念落到實處。
在云湖橋鎮良湖村,村民代表韓建國用竹竿丈量出5處灌溉死角,建議將分散的山塘整合為灌溉中樞。這一建議被納入設計方案后,不僅節省建設成本,更大幅提升灌溉效率。
“過去設計靠‘測量+估量’,現在有群眾當‘活地圖’,選址精準多了。”賀斗志介紹,通過邀請村民代表參與現場踏勘,項目規劃周期從原來的3個月壓縮至1個月。2024年中央預算內項目從啟動到市級評審僅用時30天,創下歷年最快紀錄。
這種“接地氣”的規劃模式,讓工程建設更貼合生產實際。在中路鋪鎮柳橋村“小田改大田”項目中,群眾建議將機耕道在轉角處拓寬,解決了大型收割機通行難題。“群眾天天在田里轉,他們的需求就是規劃的‘指南針’。”柳橋村黨委書記曹鐵光說。
由“政府管”變為“自己管”
每天清晨,中路鋪鎮竹沖村村民黃波都會帶著卷尺來到高標準農田施工現場。作為村級監督小組成員,他的職責是緊盯混凝土標號、渠道厚度等關鍵指標。
“這里差1厘米,那里少兩袋水泥,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黃波掏出手機,里面存著10多段施工監督視頻,每一段都聚焦隱蔽工程。
湘潭縣將群眾監督納入質量管控核心環節,每個標段在醒目位置公示項目信息和施工圖,竣工驗收時,需同時有村委會和鄉鎮主管部門蓋章,實行“一票否決制”。2024年9月,某標段因機耕道寬度不達標被村民當場叫停,倒逼施工方返工整改。
該縣創新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資金+主體自籌”模式,引導村級經營主體共建、共管、共享,進一步激活監督動能。在柳橋村,明遠種養合作社通過“投貸聯動”模式承擔建設任務,主動聘請村民全程監管。這種模式實現由“政府管”變為“自己管”,項目建后管護到位率提升至95%以上。
如今,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現在田好種了,村里新增多個種糧大戶。”云湖橋鎮良湖村負責人介紹,全村耕地復種率顯著提高。
2023年、2024年,湘潭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萬畝。中路鋪鎮竹沖村、云湖橋鎮良湖村等項目區,雙季稻播種面積均新增500畝以上,一幅“田成方、糧滿倉”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繪就。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