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茜 通訊員 栗穩
傍晚,長沙縣泉塘公園沐浴在夕陽余暉中。市民陳先生駕車駛入停車場,不過兩三分鐘,便順利停好車。
一年前,這樣的場景還難以想象。陳先生每次來公園,總要兜兜轉轉好幾圈找車位。“現在再也不用為停車發愁了。”他的感慨,道出眾多車主心聲。
泉塘街道是長沙縣的“城市門戶”,65個住宅小區、逾千家企業集聚于此。曾經的停車難,不僅困擾居民,也成為基層治理的一塊“硬骨頭”。
如今,當地通過“三方共建”,破解停車“一位難求”。
破題: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2022年,泉塘街道在調研中發現,解決停車難,單純依靠政府投入或物業公司改造都難以持續。如何破局?一場以“共建共享共益”為核心的改革試驗拉開帷幕。
街道創新設立專項“資金池”,采取“街道墊資改造+物業分期返還+社區循環利用”模式。政府先期投入改造非公區域,物業通過停車費逐步回款至社區代管賬戶,資金再用于新的民生項目。
梨江社區金科美鄰匯商業街成為首個試點。街道聯合社區召開10余場議事會,邀請物業、商戶、居民代表共商方案。最終,4000平方米的破損停車坪煥然一新:142個車位整齊劃一,智能停車系統實現高效管理,還增設了新能源充電樁。受此影響,商業街商戶生意也越來越好。
“過去總覺得治理是政府的事,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居民周英全程參與金科美鄰匯商業街停車場改造項目,她說“共建共享共益”核心,就是以共治破難題,用共享聚人心。
推廣:從“試點突破”到“全域覆蓋”
試點成功后,這一模式迅速在泉塘街道推廣。景星社區將佳美紫郡小區外部道路改造成停車場,新增車位120個;陽高社區利用電力職院后勤樓前坪打造“口袋停車場”,增加車位60個;星港社區在蘋果小區外圍新增停車位70個……
如今,走在泉塘街道,停車秩序明顯改善。泉塘二小門口的家長不再“見縫插針”停車,金科樓宇的白領下班找車位的時間從15分鐘縮短至2分鐘,環衛工劉大姐感慨:“亂停車少了,清掃效率提高了。”
作為“先行者”的梨江社區探索成效明顯:金科美鄰匯商業街項目一期借助停車費收益,已逐步償還了當初政府墊付的改造資金。這筆回流的資金重新注入“資金池”,又滾動投入該項目二期的停車場改造。目前,二期也已開始產生收益并逐步回流資金……實現了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共贏。
今年,景星社區將在康橋長郡小區推廣這一模式,泉睿社區則將其拓展至充電棚建設。
深化:從“輸血賦能”到“自我造血”
日前,泉塘街道陽高社區與電力職院后勤樓物業管理方商定合作的前坪停車場改造“資金墊付+長效分紅”模式迎來重要進展:首筆20萬元墊付資金已順利返還至社區,第二筆20萬元將于近日到賬,剩余20萬元預計明年全部結清。
值得關注的是,墊付資金全額返還后,物業管理方還將連續8年每年向社區返還8萬元收益,為民生項目注入可持續動力。
“小資金撬動大民生,讓每一分投入都具備自我造血能力,形成服務民生的持續循環。”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田勇說。
3年間,7個由“資金池”驅動的改造項目次第開花結果。新增726個車位,涉及改造面積2萬余平方米,相當于釋放了3個標準足球場的停車空間。
“資金池活水”灌溉,民生難題迎刃而解,城市空間在泉塘激活,企業安心扎根、商戶放心經營、居民便利生活、社區共治共享的圖景正在繪就。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