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漣源市境內的婁底高新區廠房林立。梁巨威 攝
姚昕玥 廖鶴松 盧利飛 李 海 李志鵬
漣水奔流,不舍晝夜;雁陣歸來,正當其時。
全球漣商超過20萬人,占婁商的70%以上,是湘商的主力軍。近年來,漣源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漣商回歸”戰略,以興產業、促就業、穩增收為目標,大力推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
鄉音鄉情,是最動人的召喚。漣源以“桑梓情”為引,以“硬措施”筑基,以“優服務”護航,掀起“漣商回歸”的澎湃浪潮,越來越多的漣商如北歸的大雁,帶著資金、技術與夢想重返故土。目前,廣大漣商已帶動轉移就業31萬余人、本地就業約18萬人,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率達92%。
引雁歸巢——
漣商與家鄉的“雙向奔赴”
“漣源不僅文化氛圍濃厚,產業鏈空間廣闊,特別是‘幫代辦’服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投資信心更足了!”作為漣源新引進的外資企業,漣源市恒昇科技有限公司青睞于家鄉的地理位置和貼心服務,義無反顧回鄉投資。
這并非企業的“獨角戲”,漣源以鄉情為紐帶,連續12年實施“漣商回歸”,通過“走出去”“引回來”,“漣商回歸”已然成為漣源市招商引資的“重頭戲”。
漣源建立市級領導掛點聯系重點漣商制度,以漣商回歸推動產業回歸、資本回流、項目回投;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市級領導堅持帶頭招商、精準招商,向在外打拼的漣源籍企業家們發出真誠邀約;搭建漣商數據庫、高層次人才庫,全力推進企業、人才“回漣”;漣源市委、市政府建立漣商聯絡溝通機制,設立湘(漣)商回歸和返鄉創業指導服務站。
從漣源北部山區走出去的肖業成,帶著對故土的深情,回鄉創辦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開發近2萬畝“玳玳酸橙”基地,為當地農民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其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家鄉的酸橙香飄萬里。
而德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輝華的歸來更具標桿意義——該公司已成為漣商回歸的首個鄉村振興示范工廠。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將企業帶回,更將研發中心、實驗中心整體回遷,為家鄉注入強勁的科創動能。
在漣源,鄉情與產業同頻共振,漣商回歸項目落地生金。近三年來,漣源大力發展工程機械裝備制造、食品深加工及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建筑、汽貿物流等產業,已成功引進企業項目110個、安置就業1萬余人,培養現代企業人才400余名,新增配套服務就業1000余人。
同時,漣源助推在外的漣商成為推介家鄉的“宣傳員”、鏈接市外的“聯絡員”、投資家鄉的“潛力股”。如今,不僅在漣源建立漣商回歸服務站,3位知名漣商被聘為招商顧問,6位擔任招商大使,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重點區域也設立了5個漣商服務工作站。
異地漣商服務工作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工作站打造成為漣源市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主陣地”,著重圍繞漣源主特產業鏈搭建平臺,開展上下游企業和人才招引。
“以情為引、以文招商、以商為友。12個字,是我們招商引資的法寶。”漣源市投資促進事務中心(市漣商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李海說道。歸雁有心、家鄉暖心,這是一場引雁歸巢的“雙向奔赴”。
群雁奮飛——
重點項目擎起發展脊梁
5月28日,漣源市委書記段曉賽到漣源市人民醫院新院、金泓新材料產業園、白馬灌區現代化改造等多個項目現場調研。“聚力攻堅突破,力促項目提速增效,推動項目早竣工、早達效!”鏗鏘有力的話語,傳遞著漣源以項目撬動發展的堅定決心。
今年以來,漣源全市上下緊緊圍繞“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近悅遠來的營商環境、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這四大環境,聚焦經濟發展主戰場,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理念,重實體、興產業,爭資金、抓項目,推動項目建設快上快進快成快產,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提供了關鍵支撐。
圍繞“引得準、落地快、服務優”目標,漣源市持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全周期護航服務。針對重大項目,建立由漣源市領導牽頭抓、部門負責人親自抓、責任部門具體抓的推進體系,2024年,漣源市開復工項目達90個,36個項目竣工投產,4個省重點項目、27個婁底市重點項目、141個市本級重點項目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達139.27億元、增長4.4%,項目引擎作用充分彰顯。
項目平穩落地的背后,是政企協同攻堅的深度合力。漣源市級領導既當“招商專員”又做“項目管家”,參加與中材鎢業、眾禾鋁業、泓澤新能源、萬勱德等重大項目的考察洽談會,多次調度重大項目建設進展情況,了解企業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為企業排憂解難。
同時,漣源搶抓機遇,以漣商回歸的引領力推動全市產業版圖重塑。從鼓勵科技創新、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支持中小企業壯大等8個方面制定31條硬核措施,完善市本級支持體系的“最后一公里”。
產業強市、工業優先的雄心,已在數據中顯現鋒芒。2024年,漣源市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3家,總數達199家。尤為亮眼的是主導產業路基施工機械產業集群產值突破百億大關,達101.03億元,增長11.13%,其中龍頭企業婁底中源和三一華源借力海外業務高速增長,產值合計30.49億元,增幅達19.57%。項目落地的鏗鏘腳步,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萬雁翔集——
優質營商環境滋養興業沃土
“是家鄉良好的營商環境,讓我的企業一步步長大。”鄔辣媽集團董事長鄔文明滿懷深情。如今,她已將企業總部和生產基地遷回漣源,隨著四期項目的投產,未來用工將超千人,年產值目標直指10億元。鄔文明的信心,深深根植于漣源這片不斷優化的營商沃土。
這份信心,源于制度創新的深耕與服務保障的細作。漣源創新實施“萬名干部聯萬企”,93名副科級干部擔任駐企專員,開通“營商地圖”,推行“市級領導+市直部門+聯絡員”幫扶模式,通過“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化解企業發展“頑瘴痼疾”。
中材鎢業項目,一個典型的“漣商回歸”項目,在簽約后曾面臨現實難題。該公司董事長劉成凡坦言:“空間規劃調整、土地報批報建和園區外環評審批等原因,讓土地交付和手續辦理耗時較長,企業遲遲無法開工建設的擔憂實實在在?!睘閽咔逭系K,漣源市委、市政府果斷行動、倒排工期、定期調度、現場辦公;婁底高新區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千方百計籌集資金保障項目落地。
漣源以企業“心上事”作為自己的“上心事”,落實“五個一”機制(一個項目、一名市級領導、一個專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推行“幫代辦”服務,精準護航企業。中材鎢業項目在專班全程“幫代辦”下,以最快速度完成土地摘牌。
優化環境,漣源敢于“刀刃向內”。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率向90%以上邁進。行政執法檢查“掃碼入企、聯碼督查”全省全覆蓋,推行“亮碼入企”,嚴格公平競爭審查,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最好的“金字招牌”。眾禾鋁業負責人李堯去年主動找上門,希望將工廠落戶家鄉的產業園區。吸引他的,正是漣商群體中口口相傳的好口碑。這看不見的“軟實力”,正轉化為扎扎實實匯聚家鄉的“硬產業”。
從引資到落地,再到扎根生長,漣源為回歸的“金鳳凰”鋪設了一條環環相扣、溫暖堅實的歸家之路。雁陣長鳴處,是產業與鄉情交融的動人交響,漣源這片熱土的振興故事,正翻開充滿希望的嶄新篇章。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