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張春祥 通訊員 阮葉霞 熊鳴琴
“術后第一天借助助行器就能下床走動,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7月2日,長沙市第一醫院胃腸一病區病房,73歲的成先生站在窗前感嘆道。從“長期便秘靠藥排”到“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后快速康復”,他的就醫經歷像一面鏡子,照見了腸道從危機到轉機,再到扳回“健康”局面的曲折歷程。
7年前,成先生的排便就總“不順暢”,想著“年紀大了消化差”,也沒太在意。直到今年春天,出現便血,才來到長沙市第一醫院就診,醫生取了活檢,被確診為“乙狀結腸中分化腺癌”。幸運的是,腫瘤尚處于“可精準打擊”的早期階段——未突破腸壁,也未擴散。
長沙市第一醫院胃腸一病區楊運泉主任為成先生實施了NOSES手術(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患者術后6小時就能翻身,術后第1天就能借助助行器下床活動;術后第2天排氣,開始食用營養粉、米湯等。“以前總覺得癌癥手術要躺半個月,沒想到現在技術這么先進!”
早發現、早治療,是對抗腸癌的“黃金法則”。專家介紹,乙狀結腸癌早期可能僅表現為便秘、腹瀉、大便變細或便血(如成先生的情況),這些癥狀常被誤認為“痔瘡”“腸功能紊亂”。這些看似普通的腸道不適,恰恰是乙狀結腸癌發出的早期求救信號,極易被忽視或誤判。但腸鏡是目前篩查結直腸癌的“金標準”——它能直接觀察腸道黏膜,發現息肉、潰瘍等病變,并取組織活檢。像成先生這樣的息肉癌變,若能在息肉階段(良性)通過腸鏡切除,幾乎可100%避免進展為癌癥!
根治術成熟度高,早期患者預后“超預期”。臨床數據顯示,像成先生這樣的早期乙狀結腸癌(腫瘤局限在腸壁內),通過根治性微創手術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腹腔鏡微創術式的應用,更讓術后恢復大幅提速:約80%的患者術后1-2天可下床活動,3-5天恢復飲食,1周左右即可出院。
哪些人需要把腸鏡檢查提上日程?醫生提醒以下6類人要盡早做腸鏡篩查:三代以內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一定要盡早做腸鏡篩查;年齡≥45歲的一般風險人群(建議開始篩查),或≥40歲且有其他風險因素者;有慢性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經常發生便秘、黑血便、黏液便;有慢性闌尾炎、大腸息肉、炎癥性腸病;長期精神抑郁狀態,或近期(3-6個月內)出現不明原因體重明顯下降(超過5%)者。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