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水系排水改造項目順利完成全部管道施工任務,為今年項目全面建成奠定堅實基礎。長沙晚報通訊員 羅霜 供圖
長沙晚報7月3日訊(全媒體記者 王珂 通訊員 周冬梅)長沙地下“主動脈”——紅旗渠水系排水改造項目迎來關鍵節點。6月底,隨著最后一段排水管道鋪設完成,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紅旗渠水系排水改造項目順利完成全部管道施工任務,為今年項目全面建成奠定堅實基礎。
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紅旗渠工程主干渠全長約10公里,是長沙城區兩大水系之一,承擔著長沙城主要的排污功能,是長沙市地下“主動脈”,服務了數代長沙市民。歷經半個世紀的流水沖刷腐蝕,老紅旗渠逐漸出現了管涵結構受損、局部地段內澇積水嚴重、溢流污染嚴重三方面問題,亟須“救治”。
2017年7月,長沙市經受歷史最高洪水位及強降雨襲擊,紅旗渠水系范圍內多區域大面積被淹,這也對提質改造紅旗渠水系范圍內排水管渠及排水設施提出迫切要求,一場前所未有的“手術”迫在眉睫。全國首例老城區排水系統成建制提質改造項目就此立項。
2022年初,紅旗渠水系改造工程啟動建設。工程位于河東中心城區,其匯水范圍涵蓋浦沅路以北,朝陽路、車站路以西,瀏陽河以南,芙蓉路以東的老城區,總匯水面積達11.66平方千米,項目建設管道長度約16.3千米。
“每一次管道開挖都需小心翼翼,避免對既有設施造成破壞。”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經理涂敏介紹,項目施工區域地處老城區,地下管線錯綜復雜,給水、燃氣、電力等各類管線交織。狹窄的街道與密集的居民區,導致施工空間極為有限,大型機械進出困難,材料運輸也面臨諸多不便。同時,長沙夏季的高溫悶熱與突如其來的暴雨天氣,也給施工進度和安全管理帶來嚴峻挑戰。
面對諸多難題,項目團隊迎難而上,以 “民生工程無小事”的使命感全力推進建設。涂敏介紹,施工前期,項目部聯合專業測繪團隊對地下管線進行精準探測,繪制詳細的地下管線分布圖,結合實際情況優化施工方案。針對施工空間受限問題,采用分段施工、錯峰作業的方式,減少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在技術層面,引入非開挖施工技術,降低對城市道路和既有設施的破壞。同時,利用BIM技術進行施工模擬,提前預判施工難點,優化施工流程。
記者了解到,紅旗渠水系排水改造項目2022年9月頂管首發,歷時近3年,于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全部管網建設,整體進度已完成96%,主要剩余湘湖污水處理廠永久泵站的改造。下一步,項目團隊將繼續加大施工力度,預計10月30日完成泵站主體結構建設,確保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剩余工程,并投入使用。
這也意味著,今年年底,“手術”成功后的紅旗渠將“滿血復活”,有效改善長沙東部老城區的溢流污染控制及內澇整治問題,大幅減少污染物溢流排放量和溢流頻次,讓瀏陽河水更清岸更綠。
責編:周培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