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通訊員 王緣 陽儉
在邵陽市特殊教育學校,一位教師的身影總是與面團、笑容和耐心的指導相伴。她叫李原君,從教室講臺轉向面點操作臺,用面粉的溫度和專業的堅守,為智障學生鋪就了一條通往自立與尊嚴的道路。十三載春秋,她以愛為犁,在這片特殊的田野上默默耕耘,成為點亮特殊孩子職業夢想的“筑夢人”。
愛心守護:做特殊孩子的“心靈港灣”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特殊孩子更需要專業的引導。”2012年,初出校園的李原君懷抱這樣的信念,毅然投身特殊教育事業。面對智力障礙、自閉癥等學生,她心中刻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
在武岡市特殊教育學校工作的八年里,她主動挑起培智部主任兼班主任的重擔。一位患有重度自閉癥的學生初到學校時,生活幾乎無法自理。李原君不厭其煩,日日手把手教他穿衣、吃飯。三個月后,當孩子第一次獨立系上鞋帶,守候在旁的父親瞬間熱淚盈眶:“這個簡單的動作,我們教了三年都沒成功……”
2020年調入邵陽市特校后,她將“三心教育”——耐心傾聽、細心觀察、用心陪伴——融入日常。一位四肢協調困難的學生,在她的“美食溝通法”中逐漸敞開心扉,不僅學會制作饅頭,更開始用簡單詞語表達需求;面對情緒管理困難的孩子,她獨創“面團情緒調節法”,讓揉捏的面團成為疏導情緒的橋梁。家長們感慨:“李老師的教案里,寫滿了孩子們獨特的生命故事。”
專業引路:做智障學生的“希望燈塔”
李原君深知,特殊教育需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她積極探索“一人一案”模式,為每個孩子建立成長檔案,并創新提出“三階教學法”:基礎認知階段采用多感官刺激,技能培養階段運用任務分析,實踐應用階段創設真實情境。
2023年,學校啟動申辦職業高中,她主動請纓轉型面點教師。從零開始,她白天教學,夜晚鉆研,協助學校將教工食堂改造為中西面點實訓基地。她獨創的“四步教學法”(看-摸-做-嘗),讓智力障礙和聾啞學生也能掌握面點技能。曾經不敢碰面粉的孩子,如今已能獨立完成刀切饅頭。她推動成立學校首個職高班,構建“文化課+技能課+崗位實習”三維課程體系。“李老師不僅教技術,更教會我們如何有尊嚴地生活。”學生李樹剛的話道出了她的教育真諦。
終身學習:做特教事業的“躬耕之牛”
“特殊孩子在成長,教師更不能停下腳步。”這是李原君常掛嘴邊的話。2016年考取中級自閉癥療愈師資格后,她陸續拿下中級面點師等證書。2023年參加湖南省殘疾人職教面點師資培訓,她練習面團成型至深夜,筆記記滿三大本,最終以總分第一獲評“優秀學員”,被同事笑稱為“考證達人”。
她堅持在書本、同事、家長、學生、實踐中汲取養分,將所學所思淬煉為教學智慧。其撰寫的論文《特校五育融合勞動教育實踐》在《中國教師》發表并獲一等獎,《提高聽力障礙兒童思想行為教育》獲市級二等獎,多篇職教論文獲省級獎項。
十三載辛勤耕耘終得碩果:她榮獲2023年培智教學比武市級二等獎、2024年邵陽市勞動課程教學案例二等獎、2024年湖南省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大賽三等獎,并獲評2024年湖南省特教系統先進個人。她所帶職高班10名學生均掌握中西式面點技能,家長滿意度達100%。
靜待花開:點亮生命的無限可能
從湘西南小城的特教新兵,到湖南省特教領域的骨干教師,李原君用近十三年的堅守證明:特殊教育是用專業與愛創造的“可能之境”。正如她在全省特教論壇上的心聲:“每個孩子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托舉他們看見陽光的那雙手。”
如今,學校與本地秋月餐飲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新模式,她正努力為特殊學生架起更廣闊的就業之橋。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李原君繼續以愛為犁,深耕不輟,靜待每一顆獨特的種子綻放屬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責編:蘭宇琪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