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朱倩萱
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一種被稱為“咚咚推”的侗族儺戲,作為中國早期南戲存續至今的“活化石”,已躍動超過660年光陰。7月5日,記者跟隨 "探尋福地懷化 邂逅非遺時光"全國網絡媒體主題采訪團,踏入這片浸潤著千年儺文化的土地,揭秘這一被稱為中國早期南戲 "活化石" 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咚咚推”之名,源于演出時“咚咚”鼓聲與“推”形凸鑼的獨特合鳴。演員們踩著古老鑼鼓點,以持續跳躍的三角形舞步行進,形成鮮明風格。當地老藝人介紹,這獨特舞步源于對耕牛身體結構的模仿——牛頭與前腿、牛尾與后腿各成三角,深刻烙印著侗族悠久的農耕文化基因。
侗族儺戲表演 張卓攝
21出劇目的侗語對白,連接著族群記憶的根脈。既有《跳土地》等侗家生活圖景,也包含《關公捉貂蟬》等三國傳奇。所有角色均佩戴被稱為“交目”的42面面具,在鼓、鈸、包鑼與嗩吶的伴奏中,融合山歌演化而來的“溜溜腔”等曲調,交織出原始而綺麗的藝術畫卷。
作為中國儺文化瑰寶,侗族儺戲承載著農耕祭祀的古俗密碼,是歷史、民俗與原始戲劇的獨特融合體,蘊藏著多重學科的珍貴信息。2006年,侗族儺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此后的十九載守護,讓這古老藝術煥發新生。它不僅在故土天井寨年年上演,更遠赴韓國、香港及貴州德江、浙江烏鎮等地,讓穿越數百年的儺舞鼓點,持續叩擊著現代觀眾的心弦。
責編:朱倩萱
一審:朱倩萱
二審:李昆勵
三審:石偉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