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5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萬凡)近日,福建一名5歲女童和安徽一名6歲男童在游泳嬉水后,相繼感染罕見的“食腦蟲”引發致命性腦膜腦炎的消息登上熱搜,引發社會關注。不少家長產生疑惑和焦慮,“食腦蟲”為什么這么可怕?它究竟是如何侵入人體的?游泳池還能去嗎?長沙市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李潔瓊提醒,避“溫”擇“凈”,科學防護是關鍵。
溫暖水源中若消毒不嚴,“食腦蟲”易侵入
福建5歲女童所感染的阿米巴原蟲,學名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安徽6歲男童所感染的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蟲,這兩種病原體均屬于阿米巴原蟲,能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致命性腦炎,俗稱“食腦蟲”。
李潔瓊介紹,“食腦蟲”并非真的啃食人腦,而是一種嗜熱性水生單細胞真核生物,廣泛自由生活在全球淡水和土壤中,尤其在夏季靜止的湖水、池塘、溫泉甚至消毒不徹底的泳池中,都可能存在它的蹤跡。37℃~45℃時生長最佳,感染人體后則寄生于大腦,可侵襲腦組織并大量繁殖,引起腦水腫和腦膜腦炎,因此被稱為“食腦蟲”。
“食腦蟲”的感染途徑極為特殊,主要經鼻腔黏膜侵入,沿嗅神經上行至腦部,引發兇險的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蟲,則更喜歡通過皮膚小傷口或吸入塵土慢慢進入體內,也可以引起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侵入后,沿嗅神經上行至腦部,引發兇險的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
人體感染阿米巴原蟲后,潛伏期一般為3至7天。初期癥狀類似感冒或細菌性腦膜炎,如突發劇烈頭痛、高熱、嘔吐、頸部強直,但病情惡化極快,患者迅速陷入昏迷,死亡率超過97%。國內近年在北京、海南等地均報告過散發病例。
夏季在自然淡水湖游泳,護鼻是關鍵防線
面對這一罕見且致命的威脅,李潔瓊表示,預防是唯一有效手段,并給出具體防護建議。
避“溫”擇“凈”,高溫季節(6月至9月)盡量避免在自然淡水湖、池塘、溝渠中游泳、潛水。選擇管理規范、水質達標且氯含量符合標準的游泳場所。
鼻腔物理屏障,在自然水體活動時,務必使用專業鼻夾,嚴防臟水嗆入鼻腔。兒童戲水打鬧時家長需重點監督。
勿攪渾水,及時清洗,避免在水底淤泥沉積區域踩踏或挖掘,這些區域阿米巴原蟲含量可能更高。離水后立即用清潔流動水和肥皂徹底洗臉、沖洗鼻腔。若有皮膚傷口,做好防護后再下水,避免直接接觸臟水。
家庭用水也需警惕,使用加濕器、洗鼻壺時,必須裝入煮沸冷卻后的無菌水或專用無菌液體,不可直接使用自來水。
李潔瓊提醒家長,孩子在戲水后1周內,若突發無法緩解的劇烈頭痛、高熱、頸部僵硬、嘔吐或意識改變,必須第一時間就醫,并明確告知近期戲水史,為診斷爭取黃金時間。雖感染病例罕見,但致死率高。健康玩樂,科學防護,讓清涼戲水遠離“食腦蟲”。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