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田甜 通訊員 甘雪嬌
當心愛的棉花娃娃沾染污漬、填充物塌陷,甚至需要“動骨”整形時,誰能拯救它們?一個名為“潮玩護理師”的新興職業正悄然興起,憑借清潔、換棉、裝骨、修復乃至個性化改造等精細服務,成為潮玩愛好者心中的“玩偶醫生”。
記者調查發現,成熟的潮玩護理師即使是兼職狀態,月收入最高也可達兩萬元。這背后,是年輕一代對潮玩日益深厚的情感寄托所催生的商業空間。
從“玩友”到“玩醫”:情感需求催生新行當
“它們不只是玩具,更是我的情感寄托。”7月14日,家住湖南長沙的王晴告訴記者,她是一名棉花娃娃資深收藏者,家中藏品近百。為了延長這些“伙伴”的壽命并保持最佳狀態,她開始尋求專業護理。
隨著棉花娃娃、一番賞玩偶等潮玩在年輕群體中熱度飆升,并承載起情感陪伴功能,一個圍繞其“健康”和“顏值”展開的護理行業應運而生——“潮玩護理師”。
從事潮玩護理師近3年的劉女士介紹,“潮玩護理”服務涵蓋范圍廣泛,從基礎的去污清潔、更換填充物(換棉)、安裝可動骨架(裝骨),到復雜的形態修復、瑕疵修正,甚至根據玩家需求的個性化造型定制。這個行業的萌芽,源于玩家對玩偶日益精細化的養護需求。
從好奇到專業:一位“跨界玩家”的成長路
“芥川老師手作坊”的店主劉女士便是從“玩友”轉變為專業“潮玩護理師”的典型代表。一次她偶然接觸到的庫存一番賞布滿污漬的玩偶,出于好奇嘗試清潔,竟從中感受到樂趣。“后來看到網上有人專門做這個還能收費,自己時間也充裕,就想著試試看。”劉女士的起點是清潔庫存玩偶,逐漸業務擴展至換棉、洗澡(深度清潔)、裝骨等更專業的護理領域。
劉女士說,目前她的工作主要分兩類:一是修復型護理,這種就是嚴格參照官方設計圖,修復貨不對版、手腳歪斜等出廠瑕疵,力求還原;二是定制化服務,這種就是依據客戶想法和當下市場審美進行改造,如調整造型、增添配飾等。
“這行對審美要求極高。”記者通過線上線下了解到,目前,潮玩護理行業的從業者多為像劉女士這樣的“跨界玩家”。他們可能是簽約作者、設計師或其他行業從業者,利用閑暇時間線上接單,通過物流完成玩偶的“送醫”和“歸家”,形成輕運營模式。部分成熟從業者會組建小型工作室,將換棉、縫紉等基礎工作分擔給家人,提升效率。
盡管尚未成為大多數人的全職選擇,但行業的收入潛力已相當可觀。以劉女士為例,潮玩護理收入已占其總收入的50%以上且持續增長,“最好的時候,月收入有兩萬多”。劉女士說,不過,行業整體仍處于小眾上升期,從業者普遍將精力放在技術精進與口碑積累上。
在劉女士看來,類似于她一樣的從業者普遍持理性樂觀態度。他們認識到,棉花娃娃、一番賞玩偶本身屬于玩具行業的細分領域,受眾規模有限,發展成大規模產業難度較大。但另一方面,穩定的核心客群需求以及玩偶承載的強烈情感價值屬性,賦予了行業“小而美”的持續生命力。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