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育出耐熱紅菜薹新品種,跨越千里端上桌——
長沙人“三伏天”也能吃上鮮甜紅菜薹了

中衛市和泰記蔬菜種植有限公司種植基地中的“五彩紅芯1號”紅菜薹。 受訪方供圖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汝兮
“梅蘭竹菊經霜脆,不及菜薹雪后嬌”,在湖南人的餐桌上,紅菜薹一直是秋冬季節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不過,傳統紅菜薹品種難以適應夏季高溫,限制了它的“上桌時間”。
但如今,一種新的紅菜薹品種打破了這一常規,讓這一抹熟悉的“紅色” 走上了“三伏天”的貨架和餐桌。如今,長沙人在夏季也能品嘗到美味的紅菜薹了。
湖南育種研發 為紅菜薹“裝上”耐熱基因
廣為人知的是,傳統紅菜薹,如九華紅菜薹、湖北的洪山菜薹等,是典型的喜冷涼氣候植物。湖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葉類菜育種團隊核心成員劉志全告訴記者,傳統紅菜薹抽薹期遇到高溫,會導致產量和品質急劇下降,苔尖抽得細長如鼠尾,葉片被灼傷干枯,吃起來帶著苦澀異味。這種夏季“自我毀滅”式的生理反應,其實是植物在漫長進化中形成的生存智慧——趕在高溫前開花結籽,保全物種延續。
這樣的生存特性,導致每年只有11月至次年1月,市面上才能看到鮮美可口的紅菜薹。一過立春,菜薹品質斷崖式下跌,直至秋冬再輪回。
為了延長紅菜薹的供應期,2015年起,湖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葉類菜育種團隊開啟了耐熱型紅菜薹的研發之路。經過多年探索,2020年至2021年團隊取得了突破,2024年成功培育出“五彩紅芯1號”這一突破性耐熱品種。“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在于紅菜薹自身不具備耐熱特性,需要從其他物種中導入耐熱基因,同時還要保證其產量和口感品質不變。”劉志全如是說。
寧夏種植“搶鮮” 耐熱紅菜薹畝產量400公斤
“五彩紅芯1號”紅菜薹品種的核心優勢就在于其耐熱性和高產性。據劉志全介紹,該品種在夏季低于28攝氏度的冷涼環境下,產量穩定,糖分含量與秋冬季紅菜薹沒有差別。同時,它從定植到采收僅需55~60天,較傳統紅菜薹的75天大大縮短。
去年,寧夏中衛市和泰記蔬菜種植有限公司找到了這一品種,中衛市夏季的氣候條件正好符合“五彩紅芯1號”的種植需求。該公司紅菜薹項目負責人周政告訴記者,今年四月,他們開始種植“五彩紅芯1號”,五月底實現了第一次采摘。目前,這個品種的紅菜薹畝產量400公斤左右。“我們現在已經基本掌握了種植方法和品種特性,相信隨著種子的不斷改良和種植技術的不斷成熟,這個品種的紅菜薹產量還有增長空間。”
同時,從中衛市的種植基地到湖南、上海、浙江、廣東、廣西等地的供應鏈也搭建完畢。“從我們的地里摘下,到長沙超市的貨架,運輸全程可以控制在30個小時以內,并且全程采用2攝氏度左右的恒溫冷鏈車隊運輸,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蔬菜的新鮮度。”周政說。
長沙市民“嘗鮮” 紅菜薹成餐桌“夏日新寵”
現在,在長沙的盒馬鮮生超市貨架上,已經可以買到這種紅菜薹,7月15日每300克的售價為8.99元。同時,這個品種的紅菜薹也走上了連鎖餐飲門店的菜單。
今年四月,湖南田趣園餐飲連鎖有限公司行政總廚郭鐵咸在中衛市偶遇了剛剛下地種植的紅菜薹苗后,就一直關注著這一品種。后來,他敏銳地發現了“五彩紅芯1號”與傳統紅菜薹品種的差異:“相比秋冬品種紅菜薹,新品種的紅菜薹桿子短而且嫩,桿心幾乎沒有空心,葉片比較多。同時,它又保留了紅菜薹冬天打霜之后的那種回甘。”
郭鐵咸算起了一筆賬:以往傳統紅菜薹的上市時間非常短,價格和品質受天氣影響較大,并不穩定.而現在這個新品種的紅菜薹不僅品質穩定,利用率高,還將紅菜薹這道菜的銷售期翻了兩三倍不止。“以往傳統紅菜薹我們多采用清炒、熗炒、砂鍋臘肉等做法,而這款新型紅菜薹我們發現還可以結合粵菜做法,直接白灼或生炒,味道也很好。”郭鐵咸告訴記者,該紅菜薹在門店上市后,很受顧客歡迎,現在每家店每天都能賣出十幾份。
當寧夏中衛的晨光灑滿菜田,“矮個子”的“五彩紅芯1號”紅菜薹正精神抖擻地抽薹生長。“相信這種紅菜薹的市場銷量,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周政對“五彩紅芯1號”的未來充滿信心。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