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通訊員 胡梟
翻看鄉村振興工作文檔中整理的照片,有汛期的冒雨巡查、有烈日下走訪的大汗淋漓、也有雨雪冰凍的噓寒問暖,思緒不由得飄回2023年那個初夏。
啟程:從辦公室到田野鄉村
2023年5月,轉業到邵陽市婦幼保健院的我,帶著院領導的囑托和內心的一絲忐忑,踏上了邵東市野雞坪鎮楊柳村的土地,參與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身份的轉變,環境的落差,是實實在在的挑戰。記得第一次開“院落會”,鄉親們濃重的鄉音讓我聽得一頭霧水,只能靠村支書老李在旁邊“翻譯”,那種有力使不上的感覺,跟在部隊面對新裝備時的茫然如出一轍。
但軍人和黨員的本能告訴我:你改變不了環境,那就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于是,我開始了最笨也最有效的辦法——走家串戶。從村東頭的張大爺家到山坳里的王嬸家,35戶84人脫貧戶,一戶戶走下來,手里的筆記本畫滿了只有我自己看得懂的“民情地圖”。哪家老人慢性病要定期拿藥,哪家孩子上學遠,哪塊地缺水……這些細節,連同鄉親們淳樸又略帶審視的目光,一起刻進了心里。我知道,贏得信任,不能只靠嘴皮子。
紐帶:健康關懷叩開“心門”
在邵陽市婦幼保健院,我耳濡目染的是,一份及時的體檢、一次專業的指導,或許就能改變一個家庭的軌跡。走訪中我發現,村里留守的婦女兒童不少,健康意識薄弱,看病也不方便。婦女兒童的健康不僅關乎每家每戶的幸福,更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我想起了老部隊里常說的一句話:“后勤保障是戰斗力生成的關鍵?!庇谑俏伊⒖搪撓盗恕澳锛摇薄坳柺袐D幼保健院。很快,一支專業的醫療隊帶著設備來了。村委會的臨時體檢點前,排起了長隊。看著前來檢查與理療康復的鄉親們臉上期待又緊張的神情,看著醫生們耐心細致的講解,那一刻,我特別自豪能把這份資源帶進山村。鄉親們看我的眼神,多了份親近,少了份距離。他們開始叫我“小胡”,或者干脆就是“那個駐村工作隊的帥小伙子”。在我駐村期間,醫院共為村里提供義診服務4次,共計服務350人次,發放藥品價值6000余元,發放健康養生知識、艾乙梅及常見病預防宣傳冊600余份。
攻堅:汗水澆灌希望田野
鄉村振興,光有情懷不夠,得干實事。利用在外黨員大部分回村過春節的時機,我協助組織全村黨員和村小組長,就村鄉村振興工作進行了座談商討,一致同意在村現有的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上級幫扶資金發展壯大產業。利用幫扶資金聘請農業方面的人才進行田間日常指導,幫助培育新的種植品種,補齊技術、設施、營銷等方面的短板,助力村民增強農業知識,組織四寶組蔬菜基地流轉的土地和申家組、雷家組部分土地近100畝試種芥菜,給基地周邊群眾和脫貧群眾120元/人/天的務工收入。拿著日結的勞動成果,村里的嫂子們笑得合不攏嘴。那份通過勞動獲得認可的喜悅,比什么都珍貴。
本色:雨雪中的那抹“橄欖綠”
2023年那個酷熱的夏天,監測戶李又祥的心臟病又犯了,剛住院回來休養不長時間,其妻子心急如焚。工作隊的幫助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依靠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堅強后盾優勢,帶了市中心醫院的心胸外科專家上門會診、聯系上海醫大醫院教授遠程視頻會診,確定了其赴上海進行手術治療,又為其免去近30萬元的巨額住院手術費用。
2024年春節前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寒風卷著鵝毛大雪,壓得老房子吱呀作響。我立刻想到那幾戶住在老舊房子的獨居老人,踩著齊腳脖深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挨家挨戶敲門查看。幫視力殘疾、年近九十又腿腳不便的李遠香修好因結冰凍壞的水管后,他冰涼的手緊緊抓著我的胳膊,嘴里念叨著:“多虧了你這當過兵的后生仔,真是太感謝了……”風雪夜,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是部隊熔爐鍛造的筋骨在支撐,是胸前的黨徽在熠熠發光。
回望:新長征路上的腳印
駐村任期已滿,我雖離開了楊柳村,但心中滿是想念。這片土地教會我的,遠比我付出的多。它讓我明白,鄉村振興這場新的“長征”,需要的不僅是豪言壯語,更是俯下身子、沾滿泥土的實干;需要的不僅是資源投入,更是與鄉親們心貼心的聯結;需要的不僅是單次的醫療援助,更是把專業守護化作細水長流的健康防線。軍人與黨員的雙重身份,讓我甘做一枚種子,以婦幼健康的宗旨為橋梁,將健康觀念與致富希望一同散播,守護婦幼安康、助力鄉村振興。
脫下軍裝,軍人本色不改;變換崗位,黨員初心永恒。軍人執行力要護婦幼安康,黨員使命感要筑健康根基。未來,我將以婦幼為紐帶,讓“人民至上”在崗位上續寫守護新篇。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