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熊泊宇 通訊員 彭麗霞
漫步在零陵古城斑駁的青石板路上,悠長的漁鼓聲與消防車的警笛聲正交織成獨特的平安韻律。當承載著百年記憶的“零陵漁鼓”遇上守護生命的消防安全,一場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交融的守護行動,在這座千年古城悄然鋪開。
青磚黛瓦間,非遺傳承的吟唱、專業力量的腳步、智慧科技的守望,共同編織起一張守護歷史文脈與百姓安寧的立體防護網。
清晨的零陵古城。通訊員供圖
防火知識進巷陌
去年年初,周家大院的雕花木窗上還凝著晨霜,永州市零陵區消防救援大隊的消防員已經帶著專業設備踏進這座明清古建筑群。
“文物古建經不起一場火。”大隊消防員邊說邊用熱成像儀檢測著梁柱間的電氣線路。隨后,他們又為景區管理人員演示新型水基滅火器的使用方法,細密的水霧在楠木立柱上暈開,既有效滅火又不傷及文物。一場場持續的“傳經送寶”行動,讓周家大院的27名工作人員全部通過消防技能考核。在專業力量進行技能培訓的同時,一種更貼近當地百姓生活、更具文化親和力的消防知識普及方式,正通過非遺漁鼓藝術,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生動上演。
漁鼓巡演現場。通訊員供圖
漁鼓傳承人唐天寶手持三尺竹筒,鼓點敲擊間,防火知識化作流淌的旋律:“油鍋起火莫慌張,鍋蓋斜滑斷氧源;香燭遠離綢緞帳,火種不入舊閣樓……”這位唱了六十載漁鼓的老藝人,如今將《消防安全知識歌》唱進了古村落的祠堂戲臺。他帶著市級傳承人妻子蔣文軍,把消防法規編成七言唱詞,在青瓦白墻間唱響。
今年7月的巡演中,有白發老者聽著唱詞默默掐滅手中的煙頭,有稚童跟著節奏背誦“三清三關”口訣。數據顯示,這樣的非遺新唱讓古村居民消防知識知曉率從52%躍升至88%,周家大院所在的富家橋鎮澗巖頭村2025年全年未發生火情。
穿梭古巷的藍色身影
守護的力量也在靜默處生長。富家橋鎮專職消防隊,這支由27名熟悉本地風土人情的隊員組成的特殊隊伍,已成為零陵古城肌理的一部分。他們每天騎著小巧靈活的電動巡邏車,穿行在僅容兩人并肩的幽深古巷。每個隊員的車筐里,都標配著橘紅色的滅火毯和圖文并茂的《古宅防火手冊》。日復一日地巡查,讓他們對這片土地上的建筑了如指掌:哪家祠堂的椽木最忌明火,哪處天井的排水系統關乎防火間距,哪戶宅院的后門通道被雜物堵塞……這種“活地圖”般的能力,是冰冷的圖紙無法替代的。
消防員開展日常巡邏。通訊員供圖
去年梅雨季節,空氣潮濕得能擰出水來。鄉鎮專職消防隊隊員鄧暉在巡防時發現,周家大院某堂屋的電氣線路因潮濕漏電!他一邊迅速用對講機呼叫支援并上報,一邊果斷切斷該區域的電源總閘,避免了一場可能焚毀珍貴文物的電氣火災。正是這種明察秋毫的日常守護,構筑了第一道堅實的防線。
如今,經過零陵區消防救援大隊系統培訓的23名村民志愿消防員,已成為這支專職隊伍的有力補充。他們不僅熟練掌握了現代消防設備的操作,更將祖輩口耳相傳的防火智慧——“火塘遠離木隔斷”“燈籠懸掛需間距”等融入日常的防火宣傳和隱患排查中,實現了傳統經驗與現代技能的無縫對接。
科技照亮平安路
當科技賦能遇見文化傳承,零陵古城正構筑起立體防線。在區消防救援大隊的指揮中心,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智慧消防平臺正無聲地運行著。智慧消防平臺實時監測著周家大院、零陵古城等15處重點古建筑群內的溫度、濕度變化。預警系統具備強大的智能分析功能,可在電路過載前自動切斷電源,將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在古城一隅的非遺工坊里,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一群年輕的數字技術愛好者將周家大院復雜的廳堂院落結構完整“復刻”成數字模型。基于此模型,他們不僅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精巧的微縮模型,用于直觀展示,更在模型上精準標注出最優化的緊急疏散路線和應急避難位置。這些路線圖隨后被制作成清晰易懂的標識,張貼在古建筑的關鍵節點。而那些在唐天寶漁鼓唱詞中被反復吟誦的防火須知,正以另一種形式被“銘刻”:安裝在雕梁畫棟間的智能獨立式煙感報警器,如同永不疲倦的電子“守夜人”,無聲地守護著古城的每一個角落。
暮色中的周家大院。通訊員供圖
暮色中的周家大院,漁鼓聲再次響起。唐天寶蒼勁的嗓音穿過月洞門:“青磚黛瓦承文脈,消防新篇護古城。”這聲音與消防巡邏車的紅色警燈,共同勾勒出古城最安心的夜色。據2025年最新統計,零陵區文物古建筑火災隱患整改率達97%,傳統村落連續兩年實現“零成災火災”。
責編:熊泊宇
一審:熊泊宇
二審:劉雙
三審:蔣玉青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