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張頤佳 莫成 通訊員 黃馨怡 吳德艷
“這是來自精準扶貧首倡地的土蜂蜜,綠色有機無污染。”7月20日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村部樓前的“院壩直播間”銷售火爆。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2023年8月12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到十八洞村調研,鼓勵精準扶貧首倡地緊緊圍繞共同富裕和協調發展,讓全體村民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同年,以十八洞村為“1”帶動周邊7個村的鄉村振興片區規劃出臺。通過一年多建設,片區8村基礎共建、產業共興、人才共育,朝著民族地區團結奮斗共同富裕標桿區大步邁進。
基礎共建,一盤棋謀劃
夏日炎炎,記者走進十八洞村居綜合照料中心,“五廳一室一場”讓人眼前一亮,養老文化廣場、無障礙助殘通道、綠化亮化等設施一應俱全。老人們吹著空調拉家常、下象棋、打籃球,其樂融融。
“啟用一年多來,這里已成為十八洞片區500余名老人的樂園。”十八洞村村支書施金通介紹,該中心總投資540萬元,綜合考慮片區老年人口規模、養老需求等,構建十八洞片區“一刻鐘”養老服務圈。
過去十多年,十八洞村從“三溝兩岔窮旮旯”一躍變成家家致富“金銀窩”,并積極共享多種資源帶動周邊村共同致富。
特別是2023年9月,湘西州委指導出臺《十八洞片區鄉村振興規劃(2023—2035年)》,以十八洞村為中心,將周邊張刀村、雙龍村、馬鞍村、紅英村、毛坪村、排碧村、排碧板栗村7個村納入片區,總面積45.44平方公里,共1934戶8961人。
十八洞片區堅持規劃一盤棋,針對基層設施短板弱項,圍繞道路交通、電力、旅游、安全飲水等內容,大力實施強弱電下地、道路、公共停車場提質改造等11大項目,基礎設施得到質的改善。
十八洞村通往張刀村的瀝青路,寬敞整潔,標識標牌等一應俱全。
“這多虧了十八洞村民的鼎力幫助!”張刀村村支書麻壽富說,張刀村位置偏僻,進出都要穿過十八洞村。以前只有一條窄窄的小道,村民期盼多年修一條大路。
然而想要修路,就得占用十八洞村民的地,這讓麻壽富實在開不了口。
“我們村富了,不能對周邊村不管不顧!”十八洞村民施艷琴主動讓出自家山地。在她的感染下,十八洞村20戶村民慷慨“讓地”,讓這條友誼路修到張刀村村民的心坎上。
產業共興,差異化發展
位于花垣縣雙龍鎮排碧村的十八洞片區服裝廠,縫紉機“噠噠”聲此起彼伏,有著20多年縫紉經驗的十八洞村村民施興姐,正在為新招聘的村民分享縫紉技巧。
年初,十八洞片區8個村攜手將排碧村閑置的老煙站“變廢為寶”,可日均生產棉服500件,帶動片區150多名村民“家門口”就業。
服裝廠建成是十八洞片區協同發展產業,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縮影。
沿著319國道行駛,十八洞片區巨型稻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稻花魚基地等陸續映入眼簾。2024年,按照十八洞村占30%、其余7個村各占10%的比例,8個村以村集體經濟入股,聯合成立十八洞村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共同經營,差異化發展。
雙龍村坐擁掛壁公路、小龍洞瀑布、百畝梯田、峽谷等壯麗風光,曾“養在深閨人未識”。村黨支部書記龍孫芳說,十八洞片區組建后,該村被作為鄉村旅游重點村打造,村民們內生動力被激活,旅游配套日臻完善。
在毛坪村,湖南十八洞鄉村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龍書優正忙著打包網民購買的山茶油。他說,十八洞村直播間推介片區優質農產品,每場直播銷售額可達1萬余元,累計銷售農產品5萬多件,帶動片區200余戶村民增收。
十八洞山泉水公司,滴滴清泉投產7年銷售過億瓶,提供60余個穩定崗位;片區苗繡由“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經濟”,年銷售增長到1500余萬元,帶動片區350余名農家婦女就近就業。
十八洞村駐村第一書記龍科介紹,目前雙龍村旅游開發、張刀村竹藝提質、紅英村特色種養、馬鞍村苗繡加工等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經過共同努力,十八洞片區已形成特色種養、鄉村游、山泉水、苗繡等多產業差異化發展。2024年,十八洞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8萬元,村集體經濟達622.7萬元。片區累計接待游客達88.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98.8萬元。
人才共育,梯隊式培養
前不久,十八洞小學上演感人一幕:畢業學生緊緊抱著校長兼任課老師蒲力濤,不肯離去。
蒲力濤來自馬鞍村,是一名“90后”。2018年,他主動請纓到十八洞小學任教,還把妻子接了過來。在兩人的操持下,學校旱廁被改造成干凈的沖水式廁所,泥巴墻變成水泥墻,有了第一間文體室、圖書室、多媒體教室。
2024年,蒲力濤獲評“丘成琪優秀鄉村教師獎”。他把8000元獎金全部捐贈給“十八洞小學支教生活公益基金”,期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十八洞小學支教。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
長期以來,武陵山腹地因地處偏遠、相對落后,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片區堅持以人才振興驅動特色產業發展,引留并重、激培并舉,為發展打造堅實的人才基礎。
片區立足產業發展需求,推廣實施十八洞村“一戶一大”工程,鼓勵一戶農戶至少培養一名大學生,協助認定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網紅主播、鄉村工匠、旅游向導等,滿足片區人才需求,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作為新時代紅色地標和國家5A級景區,十八洞具有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片區充分挖掘獨特價值,建成十八洞黨校(十八洞鄉村振興學院),累計承接各類培訓學習活動299批次21000多人次,帶動片區周邊群眾銷售土特產、新鮮農產品近百萬元。
走進排碧板栗村修葺一新的文化廣場,大家正在排練接龍舞、苗鼓等傳統節目,為接下來的演出做準備。作為中國傳統村落,這里擁有11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24年6月,該村非遺表演選定為片區發展特色項目。
“村民成演員,傳統手藝成為創收手段,村民參與意愿很高。不少外出村民都回來了,大家都有施展才干的舞臺。”村黨支部書記石湘伍說。
目前,十八洞片區儲備后備干部30名,平均年齡33歲;培養農民大學生72名,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2013年以來,片區先后有363名孩子從深山苗寨走進大學殿堂,為片區發展儲備了源源不竭的人才。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