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殘疾的林區青年,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在土特產加工上闖出一片天地——
奉遠軍的不屈創業路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郭利 通訊員 袁重華 郭碧
頭向右嚴重彎曲,走路一瘸一拐,身體難以控制……7月22日上午,大山深處的永州市金洞管理區石鼓源鄉鴨婆凼村,奉遠軍艱難拖著只有80來斤的身體,在熱浪滾滾的熏房里忙碌。
他伸出不停顫抖的手,費力將雜木柴搬進火塘。連續一個多月的煙火慢熏,滿梁臘制品已初具成色,金黃油亮。
20多年前,肢體二級殘疾的林區青年奉遠軍,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硬是在土特產加工上闖出一片天地,把家鄉的臘味和山珍賣出了大山,不僅養活了自己,還成了鄉親們的免費“帶貨人”。
“就是爬,也要爬出一條成功路!”
“他連手握筷子都抖得厲害,創業成功,靠的是超人的勇氣和毅力。”談起奉遠軍的艱辛創業路,鴨婆凼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奉吉祥感慨。
2001年,18歲的奉遠軍在廣州打工時,突發肌張力障礙癥。四處求醫問藥,可面對30來萬元的手術費,他只能望而卻步,最終導致肢體二級殘疾。
“我絕不能當廢人!就是爬,也要爬出一條成功路!”在家消沉幾年后,一股倔勁在奉遠軍心底翻騰。2014年,他抓住殘聯組織的電腦培訓機會認真學習,幾個月后辦起村里第一個網絡代購點。以此為起點,他在創業路上越走越遠。
“命運似乎在跟我開玩笑,屢屢碰壁。”奉遠軍笑笑說。2020年,他的熏房起火,400多公斤即將熏好的臘肉被燒得精光;新冠疫情期間,筍干生意又賠得血本無歸……
幾經磨難,終于苦盡甘來,2021年,奉遠軍租下廢棄的村小學,建起2000多平方米的筍干、臘制品加工基地。2024年,又成立永州金洞管理區軍禹食品有限公司。
為了賣貨,他在祁陽市開了家門店。這些年,他還搭上了電商快車,短視頻、直播齊上陣。如今網絡銷售已占他生意總額的三成多。
去年,奉遠軍熏制臘味3萬多公斤、曬制筍干2萬多公斤,以臘制品、筍干為主打產品,銷售額達300多萬元。他預計,今年還能有所增長。
“給個火種,我們照樣把日子‘熏曬’得噴香!”
臨近中午,奉遠軍一瘸一拐地走進同村84歲老人奉繼裕家。“奉伯,蜂蜜還有沒?”這是他今年第3次來取蜜。前兩次,他已幫老人按每公斤100元的價格銷出4.5公斤。
“要不是相關部門的大力幫扶,鄉親們齊伸援手,我也走不到今天。”奉遠軍告訴記者,700多米的硬化路修到基地門口、耗資20多萬元的冷庫……這些都是當地政府部門幫助修建的;生病期間,鄉親們齊伸援手,讓他一生銘記。“現在該我為鄉親們做點事了!”他說。
奉遠軍立下規矩:免費為鄉親們代銷臘肉、筍干、茶葉、蜂蜜等土特產,對老人還上門收。“多少錢收,就多少錢賣,不賺一分錢差價!”車費、包裝費,他還自己往里貼。近三年,每年免費代銷的農產品都超百萬元。
成立公司后,奉遠軍優先安排困難家庭和殘疾人就業。基地和門店解決了10名鄉親就業,其中3人是殘疾人。患小兒麻痹癥的柏衛星,肢體二級殘疾,如今負責門店包裝發貨,年收入4萬多元。基地需要的雜樹、豬肉,他優先收購本村農戶的。村民唐永發每年養幾頭豬,過去愁賣,現在奉遠軍一句話:“唐叔,你只管養,肉我包了!”
談起以后,奉遠軍說,他準備將整塊的臘肉切片打包,讓顧客購買、烹飪更方便,進一步拓寬銷路。
給熏房火塘添把柴,火光映亮奉遠軍干瘦的身軀。“殘疾人不是只等著被養活。”他聲音不大,卻透著力量,“給個火種,我們照樣把日子‘熏曬’得噴香!”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