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陳昂昂
1948年,著名劇作家田漢回湘探訪湘劇老藝人,聽聞羅裕庭犧牲的慘狀后,十分悲痛,揮筆寫下了詩句“梨園自有寸心丹,百戰羅吳數二難。歌舞何須唱消歇,精忠今已照人間。”詩中所說的“羅”,便是犧牲于1944年的著名湘劇演員羅裕庭。
長沙師范學院徐特立研究中心主任梁堂華,對湖湘抗戰史有著深入研究。7月20日,他翻開《湖南地方戲曲志簡編》《湘劇名伶錄》《湖南抗戰陣亡將士史略》等書,向記者還原了這位湘劇名伶的英勇事跡。
羅裕庭1888年出生于寧鄉道林一個梨園世家。在接受了4年私塾教育后,他跟隨祖父學唱皮影戲。20多歲時加入長沙同春班,正式登上湘劇舞臺。憑借洪亮的嗓音和精湛的技藝,他專攻以唱功見長的紫臉戲,其唱腔雄渾高亢,表演豁達大度,動作穩健優美,尤其擅長將人物悲歌慷慨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形成了獨特的湘劇紫臉風格,享譽三湘藝壇。
羅裕庭能配曲、打鼓、操琴,以至導演,無一不能。同時,他還是一位劇作家,主張“戲劇是一種娛樂,但我們應當面向社會,走在社會的前面”。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三省淪陷。羅裕庭悲憤交加,組織長沙湘劇界共同創作了大型新劇《血濺沈陽城》,通過展現日寇暴行和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激發民眾愛國熱情。該劇于1931年11月在長沙6家戲院輪流上演,座無虛席,有力地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唱響了湘劇藝人抗日救亡的序曲。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羅裕庭鼓勵兒子羅漢超投軍抗日。同年8月,羅漢超在淞滬戰役中犧牲。收到電報的當晚,羅裕庭正在后臺化妝,他強抑巨大悲痛登臺演出,演出后失聲痛哭。這種深明大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藝德,讓大家感動不已。喪子之痛不僅沒有擊垮這位藝術家,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投身抗日救亡的決心。
抗戰初期,長沙成立戲劇界抗敵后援會,羅裕庭當選為常委,并兼任戲劇編纂委員。1938年,田漢來長沙組織湘劇抗敵宣傳隊,羅裕庭發動藝人參加,并擔任第二隊領隊。此后,羅裕庭率領湘劇抗敵宣傳第二隊活躍于粵漢鐵路線上,下農村、進部隊,慰問傷員,街頭宣傳,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1944年6月,長沙淪陷后,日軍迅速向耒陽發起進攻。當時正在耒陽戲院演出的羅裕庭不幸被困。由于漢奸告發其抗日劇作家和宣傳隊領隊的身份,日軍威逼他刪改戲中的抗日內容。面對威脅,羅裕庭斷然拒絕,最終慘遭敵人殺害,用生命捍衛了民族氣節。
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羅裕庭名列其中。這位湘劇藝術家用他的藝術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愛國壯歌。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