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丹(右四)將課堂搬到戶外,開展生活化教學。通訊員 攝
【人物】
李瑞丹,女,1989年9月出生,嘉禾縣袁家鎮中心學校語文教師。深耕教育17年,獲“五一勞動獎章”“湖南省優秀教師”以及“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提名人選等榮譽。
【日志】
7月22日,小雨。
又是一年畢業季,我想起了一位好朋友。上學期調入新學校后,見他的次數少了,現在還有人繼續為他送教嗎?
懷著滿心的疑問和期待,我再次踏上了那條熟悉的送教鄉間小路。
強強是我參加“送教小分隊”后結緣的好朋友。幼時一場高燒損傷了神經,導致他四肢癱軟無力,喪失語言能力,生活無法自理。一方小小的床榻就是他的全部世界,而明亮的教室對他而言猶如遙不可及的星辰。
我決定,既然他無法走向世界,那我們就把世界的一角、知識的光亮送到他身邊——這是我們最初的承諾,也是從未改變的初心。
推開那扇再熟悉不過的門,我放慢腳步,走近床邊。“強強,我來啦!你有沒有想我呀?”像過去無數次那樣,我輕輕撫摸他的手,這是我們獨有的“暗號”。
幾乎是同時,他從喉嚨里努力擠出幾聲“嗯……嗯”回應著,那雙略顯無力的手,也輕輕回握了我一下。兩雙手,一大一小,再次緊緊相握,指尖傳遞的溫度,是我們心靈感應的方式。
兩年前初見他的情景歷歷在目:一股混合著霉味和汗味的氣息撲面而來,昏暗燈光下雜物胡亂堆放,壓縮著本就狹小的空間。他躺在床上,長期臥床使他腿部肌肉萎縮,瘦骨嶙峋,指甲縫嵌滿污垢,十分抗拒陌生人。
我走近他,輕輕握住他的手,俯身摩挲他的肩膀:“強強別怕,我是你的老師。”他似乎懂了,緊繃的身體微微放松,一點點、一點點地向我倚靠過來。從此,我們成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然而,這條送教之路遠比想象的崎嶇。沒有標準教案,沒有現成教具,甚至沒有固定模式可循,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來滋養這些孩子。
沒有合適教具,那就自己找,自己做。看著強強日益無力的肢體,我找來書籍研究康復訓練方法,制作了一條簡易康復帶,將每一次訓練都變成游戲:“強強,看!我們和小繩子比賽,看誰力氣大?”我引導著他的手臂和腿,對抗彈力繩的阻力。
經過無數次嘗試與鼓勵,強強終于能靠自己的力量坐起來了!所有的付出與汗水,在這一刻化作了世間最甘甜的慰藉。
身體的蘇醒只是第一步,心靈的塑造同樣重要。既然雙手有了力量,能否為他打開一扇新窗?我想到了繪畫,想帶他用色彩理解世界。
第一次把畫筆塞進他綿軟的手中,我包裹住他的小手傳遞力量,再慢慢松開。他用力順著筆尖在紙上勾勒出太陽的光芒。“來,強強,你看這像不像一根小木棍?”紙上歪歪扭扭的線條,卻是我們眼中巨大的進步。
強強的變化給了我極大信心。調到新學校后,我積極倡導組建“送教小分隊”,親自制定管理制度,根據老師專長分配任務,將送教課程系統化、規范化。我們還每半月開展教研活動,分享經驗,探討如何更好地幫助“折翼天使”成長。
一顆心被觸動,另一顆心也隨之呼應。送教隊伍逐漸壯大,更多教室正突破“圍墻”,被搬到無法抵達校園的孩子身邊。這份傳遞與守望,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樣。
窗外的微風拂過發梢,今天上午,強強正在嘗試畫一棵樹——從代表種子的一個點,到如今代表樹葉的三角形。每一次向上延伸的線條,都在訴說著生命的突破與嘗試,成為我送教日記里最珍貴的寶藏。
雨滴淅瀝,該返程了。“強強,我走啦,下次再來看你,好不好?”再次握緊他的手,他眼神里滿是不舍,我心底也泛起漣漪。
走出院門,回望這條走過無數遍的小路,心中的答案更加堅定——教育路上不落下每一個孩子。未來,必將有更多溫暖的雙手托舉起希望,在更多渴望光亮的角落,點亮盞盞明燈。因為,有些教室,沒有“圍墻”;有些教育,是用心去丈量愛的距離。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順 通訊員 劉艾婧 整理)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