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曾玉璽 通訊員 周偉華 朱道輝
7月17日,記者來到雙峰縣杏子鋪鎮,剛一坐下,89歲的退伍軍人李長生,便迫不及待地展示一幅由14張A4紙粘貼而成的手抄教學海報。
李長生1955年參軍,1956年入黨。退休之后,他走進10余個鄉鎮80多所中小學校,開展義務輔導1200余場次。其義舉感動了無數人,大家稱贊他“有顆不老的心”,并因此獲評助人為樂類“湖南好人”。
“口音重、難聽懂,就自己制作‘大字報’,貼在黑板上輔助授課。”像這樣的手抄教學海報,李長生有60余幅。而為了制作這些“寶貝”,他從報上、書上、網上,一字一句摘抄整理了近百本教案。這份積累背后,是他堅持23年的國防教育義務輔導之路。
2002年,李長生來到離家最近的新建小學,講了第一堂國防教育課《學習雷鋒好榜樣,誓當紅色接班人》。初次授課有些緊張,講得不算利索,但該校校長卻對李長生的表現給予滿分評價:勇氣可嘉,為當好義務輔導員開了個好頭。
“校長的評語點燃了我的熱情,我相信自己一定能當個好‘老師’。”李長生說。從此,他找到延續使命、發揮余熱的全新天地,義務輔導課越上越多,國防教育路越走越遠。
這條路上,先后有4輛自行車“光榮退役”,但他卻從不停歇。李長生猶記得去雙峰縣荷葉鎮上課,僅靠一輛自行車,天不亮就出發,鄉間道路崎嶇坎坷,要騎行4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
很多學校提出要支付報酬,他一一婉拒;有些學校想送些水果,他堅決拒收,表示“能退則退,不能退就分給老師吃”。同時,他還自掏腰包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舍不得吃穿,退休金也多數用于資助困難學子。
“在部隊14年,我受雷鋒精神的影響很大。”李長生說,人要感“三恩”,感黨恩、感父母之恩、感社會培養之恩,要做到“三盡”,盡心、盡力、盡責。
盡管年近鮐背,今年李長生仍堅持上了10余堂義務輔導課。他的拳拳之心,似春風化雨,感染了許多人。學子朱瑞在他的影響下,于2007年成功考上軍校;被大家叫作李長生“徒弟”的胡洪福,接棒他的事業,也開始主動到各所學校開展國防教育宣講……
李長生的家門前,掛有兩塊“光榮之家”牌匾。一塊屬于他,一塊屬于他的兒子李湘建。孫子李響也于2023年光榮入伍。李長生的女兒李建南說:“老爺子現在又開始影響10歲的外孫,希望他長大也當兵。”
“要把雷鋒精神銘刻在腦海里、溶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上。”年輕時的誓言,李長生貫徹終身,“只要我還能走、能說話,就要把國防教育課一直講下去。”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