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謝卓芳
湘江之畔,產業變革浪潮奔涌。
長沙湘江新區實驗室,一塊“退役”的公交車磷酸鐵鋰電池沉浮于特制液體中。短短三五分鐘,精密傳感器完成“診斷”。依托電池循環技術,它將“重生”于城市電網。
7月23日,千里之外的邵陽市洞口縣,投資3億元、占地8萬平方米的洞口數控機床產業園開園。首批9家企業代表接過“金鑰匙”,工業設備轟鳴聲中,一個錨定千億目標的新興產業揚帆起航。
這靜默的創新與轟鳴的生產,正是湖南產業升級的生動縮影。上半年,湖南以產業育新培強攻堅為主抓手,重大項目加速推進,傳統強鏈持續升級,產業新軍蓬勃崛起,一幅以創新為底色的產業宏圖在三湘大地加速鋪展。
重點產業突破,新質動能澎湃
湘潭岳塘區中部國際機械園內,二手工程機械設備經清洗、維修、噴涂,遠銷全球。“需求激增,市場日趨規范。”工作人員介紹。此前,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分會場——工程機械再制造展在此舉辦,現場意向協議達3億元。
作為湖南王牌產業,工程機械規模已連續15年全國領跑。面對市場由增量轉向存量、設備保有量超900萬臺的現狀,再制造成為關鍵增長點。湖南率先出臺《促進工程機械再制造體系改革方案》,在標準規則、報關物流、出口退稅、售后服務等環節全流程探索改革。今年1—5月,全省工程機械產業利潤達38.8億元,同比激增47.5%。
傳統產業突破“天花板”之際,新興產業正拔節生長。
5月20日,衡陽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園開園,首開區220畝全面啟用,吸引常州建科、菲利斯通、大連金馬等20余家企業入駐。作為工業“眼睛”與質量“基石”,小小計量儀器撬動“大產業”。湖南前瞻布局,將其納入全省13條重點產業鏈強力護航。1—5月,該產業營收435.19億元,同比增長20.5%。截至5月底,產業鏈規上企業達697家,覆蓋研發制造、檢驗檢測等46個細分領域。
省工信廳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高出全國1.8個百分點。裝備制造與原材料行業貢獻突出,分別拉動增長4.0和2.0個百分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衡器計量、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均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
集群效應凸顯,“鏈式”協同增效
湘潭湘鋼車間,奔騰鋼水注入新模具——這批鋼材將成為三一重工泵車的關鍵部件。在第四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上,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國際頂尖機型的關鍵零部件鋼材,均由湘鋼供應。
先進鋼材與工程機械兩大優勢產業,正通過“材料-裝備”跨鏈對接,構建高效協同生態。在湖南產業版圖上,這樣跨界融合已成常態。
在湖南的產業雨林中,大企業如喬木撐起天際線,中小企業如灌木蓬勃生長。如藍思科技發揮鏈主作用,協助園區招商,集聚供應鏈實現本土化,帶動超200家湘企融合發展,年產值近千億元;拓維信息等龍頭開放技術底座,牽引200余家中小軟件企業接入生態鏈,共拓“工業軟件+工程機械”新藍海。
延鏈補鏈強鏈,閉環加速形成。“退役”的電池經過分級,高容量的變身電網儲能系統,中容量的用于路燈基站,最后拆解出的銅箔、鋰粉重歸生產線。“電池生于斯,用于斯,歸于斯”,這條綠色產業鏈補上了湖南新能源拼圖的關鍵一環。當前,湖南已形成從正極前驅體到正極材料、負極、隔膜、電解液,再到電芯及電池回收的閉環產業鏈條,產業完善程度全國領先。
深耕產業協同,制度創新破局。針對高校成果轉化難、企業專利許可風險高問題,湘潭市推出《科技成果“先用后付”實施方案》,企業可先免費使用專利,待產品市場化產生收益后再付費。中南大學郭學益教授團隊以此模式,將儲能技術授權湖南啟標新能源,助其4個月斬獲訂單1億元,雙方將共建“鈉電技術聯合實驗室”,校企合作深化為“聯合攻關+專利共營”。
產業鏈孤島連成大陸,創新要素溪流匯成江河。全省“5+5”先進制造業集群通過“鏈式整合、平臺共享、區域聯動”,實現從“企業集聚”到“生態共生”的躍升。1—6月集群總產值達9130億元,同比增長8%,協同效應強勁釋放。
責編:潘華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