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湖湘沃野,走出“院士天團”;接續奮斗,一批批青年農業科研工作者走向田野。他們頭頂烈日,腳踩泥土,揮灑著青春的汗水,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一次次求索、突破,換來老百姓飯碗充實、餐桌豐盛。
湖南日報社聯合湖南省農學會、岳麓山實驗室推出《我的青春在田野》專欄,記錄湖南青年農業科學家奮斗在一線的故事。敬請關注。
李建武(左)在屈原管理區農田查看水稻長勢。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陳萌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7月24日下午,岳陽市屈原管理區開闊的田野,熱浪滾滾。袁隆平院士團隊成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建武赤腳站在泥里,俯身查看水稻長勢,豆大的汗珠從他黝黑的臉上滑落。
“你一個做科研的人,曬得比我這個老農民還黑。”屈原管理區種糧大戶黃新建伸出手臂,和李建武的手臂比黑,竟然輸了。
李建武笑了笑,繼續干活。一年365天,他有一半以上時間泡在田里。“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李建武一直記得袁隆平老師的教導。
16年前,正在讀大四的李建武在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實習。皮膚黝黑的他種出來的水稻長勢出眾,被袁隆平一眼相中:“一看就經常下田,肯吃苦耐勞。”
大學畢業,李建武被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破格招錄,成為袁隆平院士團隊最年輕的成員。之后,袁隆平引領的雜交水稻高產攻關項目,李建武都深度參與。
高產攻關,品種選擇是第一步。溫、光、水、肥等因素對水稻產量影響很大。為檢驗品種適應性,李建武把一個品種從海南三亞一路向北種到河北邯鄲,種遍大半個中國。
“水稻一天一個樣,種水稻就像帶孩子一樣。”李建武幾乎天天泡在田里,一蔸一蔸記錄水稻的發育進度。幾年下來,全國各地適合種植什么水稻品種,水稻容易得什么病蟲害,他都了然于胸。
高產攻關,田間管理至關重要。隆回縣羊古坳是袁隆平的超級稻高產攻關科研基地。2013年,羊古坳基地向畝產1000公斤目標攻關時,李建武一家一戶給農民講解技術要點、免費發放種子和肥料。
“毛頭小子,還來指導我們!”當時的李建武大學畢業沒多久,村里不少“老把式”對他并不服氣,把免費發放用來種水稻的肥料拿去種菜。結果一季下來,水稻產量并不理想,但村里的蔬菜長得越來越好。
李建武直接在村里住下來。白天,他和農民一起下田,晚上,他借住在村民家。到了收割時,李建武種的水稻比農民種的畝產高出200公斤,村里“老把式”們開始打心底里佩服這個小伙子。
2014年起,村民們全部按李建武說的法子種田。當年,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實現單季過“噸糧”。2022年,羊谷坳基地畝產達到1138.5公斤。
2023年,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試驗田平均畝產1251.5公斤,創雜交水稻單季畝產世界新紀錄。這片田的田間管理工作,也是李建武和團隊成員負責。
在試驗田產量逼近極限時,李建武把精力轉向大面積單產提升。
“如果農民大田種植的產量能達到試驗田的80%,我們全國糧食總產將增加不少。”李建武說,按試驗田畝產1000公斤算,打八折也有800公斤,而目前我國中稻平均畝產只有500公斤左右,大田產量提升空間非常大。
如今李建武下田,多了一些“新農具”。一臺手機、一個支架,把鏡頭對著稻田,李建武站在水稻中間,講高產“秘籍”。
幾年下來,他自編自拍自剪300多個視頻,把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傳向四方。從南方三亞到北方黑龍江,40多萬農民聚集在“李博士教你種田”賬號下,為了高產潛心學習。
責編:潘華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