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笑雪
7月21日8時許,永州市新田縣新圩鎮高山村,81歲的鄭竹生老人像往常一樣來到附近一棟民國建筑風格的院落——鄭作民故居。開門、擦拭陳設物件、掃地,忙活了近半個小時。約一個小時后,參觀的游客便絡繹不絕。
“雖然沒見過叔叔鄭作民,但我對這里是有很深感情的。”鄭竹生說,自1990年起,他便開始守護這座故居,2012年修繕復原之后,更主動承擔起日常管理工作。
“他是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湘籍最高將領之一,也是革命戰爭年代湖南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鄭竹生指著故居內陳列的鄭作民照片,講述起這位抗日英烈的戎馬一生。
鄭作民,別名振華、文貝、治新,1902年出生于新田縣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家境貧寒,父親靠抬轎、挑煤炭、打短工維持家計,卻堅持供他讀書。
1924年5月,鄭作民考入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后被編入學生軍,參加兩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平定劉震寰、楊希閔叛亂。1926年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連長、營長。11月,在攻克南昌討伐五省聯軍孫傳芳部的戰斗中,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立下戰功,晉升為補充團團長,旋任第二軍第九師第二十五團團長。1930年,參加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軍閥的中原大戰。
1932年1月28日晚,日軍武裝侵犯上海,時任第二軍第九師第二十六旅旅長的鄭作民奉命率部增援第十九路軍抗日。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當時鄭作民任第二軍第九師副師長,同師長李延年指揮第九師參加戰斗。在奔赴戰場前,鄭作民宣讀了寫給母親的遺書:“男現率師重上戰場,抱定不成功則成仁的決心,誓與敵寇戰斗到底,把敵人趕出去。”之后,他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等。
1939年,鄭作民升任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11月,侵華日軍攻占南寧、昆侖關,進逼西南抗戰大后方。國民黨當局決定發動反攻,鄭作民奉命率部自貴州都勻出發,開赴昆侖關前線,參加昆侖關戰役。
1940年1月,為配合杜聿明的第五軍向日軍強攻,收復昆侖關,鄭作民奉命率部馳援南寧。所部到達廣西昆侖關后,立即投入戰斗,在其他部隊的協助下,收復了昆侖關。
1940年2月22日,日軍憑借空中優勢,攻占賓陽,嚴重威脅昆侖關。3月3日,鄭作民所部奉命撤退。他指揮部隊對日軍發起佯攻,以掩護部隊轉移,行至廣西上林縣時遭到日軍戰機輪番襲擊。鄭作民被炸彈擊中犧牲,時年38歲。
鄭作民犧牲后,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有黨、政、軍、民參加的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挽詞:“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鄭作民名列其中。
“叔叔是為國家犧牲、為民族捐軀的,他的精神影響著一代代后人。”鄭竹生告訴記者,在鄭作民的影響下,其子鄭師玄也選擇了從軍之路,于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先后在青島、北京、煙臺等地部隊服役;鄭竹生的兄長鄭柏森作為海軍俄語翻譯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至今,家族已有30余人從軍從警。
如今,每年都有數萬游客專程前來瞻仰鄭作民故居。這座青磚黛瓦的院落,見證著一位民族英雄的不朽傳奇,也訴說著人民對英烈的永恒懷念。“大家沒有忘記他。”鄭竹生動情地說。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