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項煒 朱帥銘 實習生 李依玲 舒怡豪
“我叫錢維,今年62歲了。這間書屋是我哥哥27年前創辦的,我現在接手已經2年了。”7月27日,長沙市開福區湘春路西園北里的拓荒書屋內,錢維坐在書屋門口的滿墻老照片下,在茶霧氤氳中,徐徐地講述著她和書屋的故事。
為年輕人講述湖湘人文故事
拓荒書屋由錢維的哥哥錢江創辦于1998年。錢江不幸于前年離世,錢維便接過了守護書屋的擔子。
書屋的誕生,源于錢江對書籍的摯愛與一份社會責任感。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企業視書籍為“占地方、不產生效益”的累贅,大量圖書被送往廢品站。
“彼時,經營無線電生意、賺得第一桶金的哥哥見此心痛不已,開始四處收書。隨著書越收越多,1998年,哥哥索性將家中老屋辟為書屋,取名‘拓荒’。”錢維說。
最初,街坊鄰居和周邊明德中學的學生是這里的常客,“對面的女孩后來告訴我,她也是在我們家看漫畫書長大的。”錢維回憶,那個年代,孩子們放學后便鉆進書屋,沉浸在書香里。
錢維說:“當時,看書免費,借書需付押金,賣書則僅限于復本。哥哥更多是出于對書籍的珍視與收藏熱情。”
2016年,西園北里啟動歷史步道街改造,政府提供房屋修繕補貼。在社區幫助下,錢維兄妹用這筆錢添置了書柜,書屋面貌煥然一新。
2018年,步道街正式開放,游客紛至沓來。書屋敞開了大門,墻上懸掛的父母在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尤其吸引游客駐足詢問,錢維便一遍遍地給大家講述父輩們的往事。
“講著講著,很多人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錢維發現,許多來訪的年輕人,對歷史人文知識了解有限,“這讓我觸動很大,于是我決定將書屋作為傳播文化的窗口,主動為年輕人講述湖湘人文故事”。
后來,錢維地方事跡被媒體報道,還獲得了《人民日報》的點贊。“我覺得能夠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和重視,還是很開心的。”錢維的回應質樸而真摯。
她坦言,之前來采訪的多是學生們為完成作業來進行拍攝,“我都會支持并積極配合他們”。
“但是現在來了主流媒體,我還是蠻開心的,感覺受到重視了。” 這份來自權威媒體的認可,讓錢維感到自己的堅守有了更廣泛的社會回響。
“很多人在這里受益了”
書屋的價值,還在點滴浸潤中顯現。一位曾患抑郁癥的少年在錢維的鼓勵下,開始閱讀、了解歷史、外出游歷,逐漸變得陽光開朗。
當少年重返書屋,一句“我想見我想見的人”,并欣喜告知自己學業取得巨大進步時,錢維深感欣慰。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也常有家長過來感激地擁抱她。
“很多人在這里受益了。”她篤定地說。
然而,守護這盞“燈”并不輕松,哥哥離世后,書屋的運營壓力全落在錢維肩上,光整理浩如煙海的藏書就是一項繁重工程,“樓上樓下很多書,剛整理完被大家一翻又亂了,真的很不容易。”
更大的困境是經濟來源匱乏。錢維和丈夫都是癌癥患者,每月僅有3000多元退休金的她還需撫養19歲的女兒,房屋漏水、廚房修繕等實際問題常令她束手無策。
盡管步履維艱,但錢維的信念未曾動搖,她婉拒了賣掉藏書或出租書屋改善生活的現實選擇,“對社會有用”是她堅持的動力。
“即便未來書屋難以為繼,我也希望這里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喚起更多人對文化傳承的關注和參與。”錢維笑著說,“如果這個點能夠發散出去,點很多了,我們這里就不是唯一了,也沒那么重要了。”
“雖然現在書屋的燈光或許有些微弱,但卻足以照亮一些迷途的心靈。我也甘愿做那個掌燈的人。”錢維說。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