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鎮東 通訊員 單熙婷 何博 朱川湘
7月的西藏山南,格桑花正開得熱烈。日光穿透云層,灑在山南市第三小學的操場上。湖南援藏教師戴勝利帶著孩子們做著國學武術操,“弟子規,圣人訓”的誦讀聲在清澈的晨風中飄得很遠——這個富有特色的課間活動,如今已成為校園里雷打不動的風景。而三年前,這里的體育課還只有簡單的跑跳。
“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年級教室里,孩子們一邊朗讀課文《秋天》,一邊根據內容配上動作和表情。這些一開始不敢放開手腳的孩子,正肆意舒展著想象力,臉上的笑容如陽光般燦爛……
這些發生在雪域校園的真實片段,串聯起湖南省第十批援藏教師三年的堅守。15名湖南援藏教師扎根雪域,將湖南教育的理念、溫度與力量深植于雪域校園,不僅推動當地教育質量顯著提升,更在三尺講臺間架起湘藏協作的橋梁。
課堂里的攻堅——
“一定要讓他們把知識學好,這也是我來這里的意義”
2022年8月9日,是來自長沙市雨花區楓樹山小學的語文教師劉立娟初到山南三小的日子。她至今記得那個清晨,還沒來得及適應高原反應,便立刻處理剛接手的班級正面臨的“生源危機”——有家長聽說“內地來的老師可能不穩定”,悄悄計劃轉走孩子。
“不能讓孩子們剛認識我就失去信心。”她每天對著屏幕備課到深夜,憑借此前積累的教學經驗,用互動式教學讓課堂活起來。講課文時帶孩子們做手勢游戲,生字詞記憶變成“拼音兒歌”。一個月后,不僅沒有孩子轉走,反而有家長主動聯系:“劉老師的課孩子聽得入迷,我們想留下來。”
學生留住了,更大的挑戰接踵而至,她也成了學校里最忙的人。
班里留守兒童多,不少孩子漢語基礎差,連簡單的拼音都認不全。劉立娟站在講臺上,看著孩子們怯生生的眼睛,心里想著:“一定要讓他們把知識學好,這也是我來這里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她不僅要帶著基礎差的孩子補拼音,自己也擠出時間主動學習藏語,向同事討教教學方法。周末,她翻山越嶺去家訪,用藏語和漢語混雜的方式跟家長溝通。
由于時區差異不適應,她常常餓著肚子從8點上課直到正午,晚上還要守晚自習、改作業,忙到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宿舍。但看著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她覺得越干越有勁兒。
“劉老師,我考了78分!”畢業成績公布那天,回族男孩拜玉龍舉著語文試卷奔向劉立娟,黝黑的臉上,笑容比高原的陽光更燦爛。這個曾經連拼音都認不全的孩子,如今能流暢朗讀課文了。
這樣的攻堅故事,在援藏教師的日常里處處可見。
數學是藏族學生普遍薄弱的學科,孩子們大多對數學缺乏興趣。“我們過來就是要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邊疆孩子。”帶著這份使命感,來自常德市武陵區濱湖小學的數學老師趙立霞創新教學方式,點燃了學生的興趣。
班上有個叫汪昱辰的女孩,起初對數學興趣不高,成績也不理想。但在趙老師的課堂上,孩子漸漸變了樣。一次課后,汪昱辰跑過來說:“趙老師,我從沒覺得數學這么有趣,我申請當課代表,一定能趕上來!”果然,她的成績進步顯著,對數學的熱情也感染了身邊同學。
2023年,一次突發情況讓趙立霞印象極為深刻。六年級班主任因突發事件空缺,彼時學生正處于考內地西藏班的關鍵期,家長們十分焦慮,甚至有了轉學的想法。
趙立霞臨危受命,挨個給家長打電話溝通交流,最終這個班的內地西藏班錄取率創下新高。“不是我一個人在戰斗。”她說,援藏隊友總會幫錯過飯點的她留熱飯,主動分擔她其他的工作,“這份支持讓我們能啃下硬骨頭”。
跨越山海的培育——
“我們走了,但留下的‘種子’會繼續生長”
并肩作戰的默契,不僅體現在課堂攻堅的關鍵時刻,更融入了培育本地教師、播撒教育火種的長遠實踐中。
趙立霞初到山南三小時,發現藏族孩子普遍對數學缺乏興趣,而部分本地教師因普通話授課轉型面臨挑戰。“國家這么重視西藏教育,我們更要把這份責任扛起來。”她牽頭組建小學數學“精品學科工作室”,希望把湖南的教學經驗分享給更多老師。
工作室剛起步時,老師們的參與度并不高。當地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加上職稱晉升等現實因素,不少人對教研活動不太積極。但援藏團隊的互助給了她力量:數學組3位援藏老師常一起討論教學,下縣送教時大家主動分擔任務,“不是我安排了才做,而是大家搶著上課、講座”。
趙立霞帶頭上示范課,把教學環節設計得生動有趣,用實際效果打動本地教師。漸漸地,參與教研的老師多了起來,市直其他學校、縣里的教研員也通過口口相傳邀請她來送教、講座。她每次送教都結合當地實際設計內容,確保分享的經驗能直接落地,讓“傳幫帶”真正見效。
這樣的突破與深耕,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同步發生。在山南三小的科學實驗室里,山南三小校長、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校長袁澤雄帶著本地教師調試設備。“科學課要讓孩子們摸到真實的磁鐵,而不是只看圖片。”這個投資改造的實驗室,如今是西藏自治區首批“小學科學教育示范校”的核心陣地。而三年前,這里的孩子們連基本實驗器材都湊不齊。
湖南援藏教師們深知,短期支援不如長久扎根。他們踐行“支援一所學校,示范一個地區”的理念,構建起“輸血+造血”的培育體系。在山南三小,15名援藏教師與本地教師結成“一對一”“多對一”幫扶對子,圍繞“德育整體建設工程”“教師隊伍提升工程”“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現代學校建設工程”,聚力打造自治區標桿校;累計組織援藏教師送教下鄉10批29人次、邀請專家名師進藏送教4批19人次,重點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王偉老師組建的“格桑花兒童合唱團”,不僅在雅礱文化節上綻放光彩,更培養出多名本地音樂教師接過指揮棒。
這種“傳幫帶”延伸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南。三年來,選送山南骨干教師85人次赴長沙名校沉浸式跟崗學習,提升教研教學能力。
貢嘎縣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達堆在長沙跟崗時,記下了滿滿的筆記:“長沙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以學生的思路在上課。回到貢嘎后,我想試試長沙這種新模式。”而湖南名師也19次進藏送教,長沙的“云端教研”通過網絡聯校,讓山南教師隨時能觀摩名校課堂。
如今,成果已悄然顯現:山南三小的本地教師中,有12人成長為校級骨干教師,4人獲評山南市優秀教師;扎囊縣成為全市首個教育部認定的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首個開展自治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工作。
“我們走了,但留下的‘種子’會繼續生長。”援藏教師丁紅朵說,她積極協助山南本地教師掌握并習慣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兩地“空中課堂”提供保障。
雙向奔赴的情誼——
“教育援藏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交融”
“劉老師,您辛苦了”——在最后一次家長會上,這句沒有署名、字跡稚嫩的留言讓劉立娟難以忘懷。她說,藏族孩子羞澀,不擅長表達,但他們會把愛藏在細節里。
一次,當她宣布“典禮結束”時,抬頭卻驚喜地看見全班孩子和家長齊刷刷站著,手里捧著哈達。那一刻,眼淚在她眼眶里打轉轉,暖意在心頭潮涌。
一年級的丹增吉宗依依不舍地把哈達掛在她脖子上,這個曾總喊肚子疼逃避上學的小家伙,如今已能自信地參與課堂,還會調侃老師“有點小臭美”。孩子媽媽紅著眼眶說:“孩子前幾天就說‘不想讓劉老師走’。”
還有位曾因孩子間小摩擦對她產生誤會的家長,特意讓遠在外地的妻子坐幾小時車趕來,只為說一句“謝謝”。為了讓誤會的家長解開心結,劉立娟做了很多工作,也受了不少委屈,但她總是笑著說:“一切為了孩子們好,我不委屈,這是老師的本分。”
“教育援藏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交融。”袁澤雄說,考上內地西藏班的學生,會趁著假期回校或打視頻電話問候老師;老師們的抽屜里,塞滿了孩子們充滿心意的小卡片、小禮物……
三年來,有130余名西藏學生走進湖南,充分感受紅色資源、湖湘文化、現代經濟等,結下深厚友情。孩子們回來后,會興奮地講湖南的故事,眼里有光。
數據也見證著交融的深度:在湘西藏班、代培班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生達1750人;25所湖南學校與10余所山南學校結對共建,兩地480余名師生互訪。
“不是簡單的‘送教’,而是雙向奔赴。”袁澤雄說,援藏教師們也在成長,11人晉升副高級職稱,4人獲評山南市優秀“組團式”教育援藏人才,5人獲評山南市優秀援藏教師,“我們帶著湖南經驗來,也帶著高原的饋贈回”。
從洞庭湖平原到青藏高原,教育的紐帶將湘藏緊緊相連。這些援藏教師用三年堅守證明:改變西藏面貌,根本上要靠教育;而教育的力量,能讓雪域高原綻放出最絢麗的花朵。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