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7月28日訊(文/視頻 全媒體記者 高煜棋 通訊員 樂梧亭 羅文嘉 邵美琪 陳浩然)在長沙市慧群運動康復俱樂部的乒乓球館內,一個身影特別引人注目,光頭、輪椅、綁在手上的球拍,她就是李霞。2012年,一場車禍中頸椎斷裂,她的世界坍縮進輪椅。2019年,她拿起乒乓球拍,新的人生鋪展開來。
7月28日,記者見到了正全力備戰,沖刺12月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的李霞。
(李霞手綁球拍練習發球)
比起技巧,訓練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2019年,當李霞第一次接觸乒乓球時,連坐穩都是大問題。“她有體位性低血壓,坐一會兒就頭暈眼花。”教練包濤介紹道。
對李霞這樣屬于TT1級(肢體殘疾最重級別,需輪椅且上肢功能嚴重受限)的運動員來說,訓練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最大的日常難題是壓瘡,包濤坦言,“像李霞這樣的脊髓損傷者,坐久了,屁股上的皮肉很容易壞死潰爛。別小看指甲蓋那么大一點的傷口,治半年都不一定好,嚴重的得動手術刮掉爛肉。”所以,訓練規則非常嚴格,每練30分鐘,必須停下來5到10分鐘。李霞要被人抱起來抬離輪椅,讓受壓的臀部徹底解壓。手腕上的固定綁帶也要解開,讓血液流通,防止手部二次傷害。
另一個看不見的兇險是高溫。高位截癱讓李霞失去了正常的排汗功能,身體無法自然降溫。在悶熱的球館訓練,體溫很容易飆升,非常危險。
“用命在打球,但攔不住她熱愛。”包濤介紹,解決辦法就是物理降溫,即使這樣,李霞依然常常練到皮膚滾燙,眼神永遠追逐著那顆白色的小球。
握不住球,她靠綁在手上的球拍拼上領獎臺
發球,這個對常人輕松的動作,對雙手幾乎無握力的李霞曾是巨大難關。她無法像常人一樣握球、拋球。球總是從指縫滑走,拋穩都難,更別說控制旋轉和落點。如何將球發出去,需要付出遠超常人的努力。
“每次為了打球,都是咬著牙在堅持。”訓練結束后,李霞常自己找個地方,一遍又一遍地加練發球。
正是這種“咬著牙堅持”的精神,支撐她在今年5月的全國殘疾人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TT1級女子單打季軍。
隨著殘疾人運動的發展,參與TT1級別競爭的運動員越來越多,身體條件稍優的選手給她帶來巨大壓力。為了備戰,教練通過多球訓練模擬對手打法,分析視頻研究策略,不斷幫她分析球路、找到信心,進行重點突破。
乒乓球帶給李霞的,遠不止賽場上的獎牌與掌聲。訓練場上的拼搏,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她的心態。“可能把性格磨平了一點吧。”李霞這樣描述自己的改變,這份“磨平”,是面對挑戰后的平和與堅韌。
因為堅韌與努力,李霞成為許多殘友心中的榜樣。她深知脊椎損傷后的心理困境有多難跨越,堅持用實際行動傳遞力量——“接受現實,繼續前進”。
目前,李霞正全力備戰12月的全運會。教練為她制定了強化短球和左右轉換等訓練計劃,期待她在賽場上的精彩表現。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