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梁可庭 劉家璇
臺上,“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唱詞在LED屏幕滾動;臺下,年輕觀眾屏息凝神,只為抓拍“火判”角色口吐烈焰的驚艷瞬間……7月18日晚,位于郴州的湖南省昆劇團古典劇場內,沉浸式文旅大戲《湘遇·湘昆》在此首演。
作為世界三大古老劇種之一,昆曲也被譽為中國“百戲之祖”。全國八大昆劇院團之一的湖南省昆劇團,扎根郴州60余年,蜚聲海內外。開國將軍蕭克盛贊“昆曲蘭花艷,湘昆別一枝。幾陣嚴霜后,亭亭發英姿”。
《湘遇·湘昆》首演引發熱烈反響。業內普遍認為,這出戲鉤沉了明代昆曲初入郴江的悠遠回響,也是在回答“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如何深度融合”的時代之問。
一臺戲,道盡古今多少事
是夜,《湘遇·湘昆》的水袖掠過郴江夜色,記者未入劇院,先入畫境。
古榕垂蔭下,昆伶們盛裝而列,杜麗娘眼波流轉,淺笑盈盈;孫行者靈動跳躍,逗引孩童嬉笑。座椅散落其間,觀者步履未定,已成戲中人。
故事隨明代昆伶柳生的足跡鋪展。他回到故鄉郴州傳唱昆曲《牡丹亭》,卻遭鄉人取笑:“咿咿呀呀比牛喘還慢”“才子佳人跟我們有什么關系”。
“別說年輕人了,就是中老年人看昆曲也未必坐得住。”《湘遇·湘昆》總導演趙旭告訴記者,劇中柳生遭遇的質疑,正是湘昆數百年傳承中必須破解的難題。
破解之法,唯有創新。
戲劇需要連接新的空間、新的媒介和新的技術。湖南省昆劇團黨總支書記、團長王首棟介紹,昆曲在過去是折子戲的世界,《湘遇·湘昆》的第一重創新,在于變“臺下觀戲”為“以身入戲”,重塑觀眾與湘昆的情感聯系。
隨著劇情推進,受挫的柳生融湘風楚韻入昆曲,《西游記·借扇》《魯智深醉打山門》等經典唱段連番上演,終成獨特“湘昆”,獲得百姓認可。
“這一段劇情的編排尤為重要,但如果只是情景演繹,不就和以前的戲一樣了嗎?”總導演趙旭是個“90后”,他和大家集思廣益,決定用“快閃”的形式,將昆曲最精華的片段、最驚艷的技藝進行改進,并配合音樂鼓點、劇情節奏和現代光影技術,一環扣一環,一戲接一戲,高潮續高潮。
“這個想法有點冒險,完全改變了傳統折子戲的架構。”王首棟坦言,一開始,所有人心里都很忐忑,這樣大改,觀眾能接受嗎?
首演中,“凳子功”輕靈似雀,“矮子功”騰挪若猿,“水袖功”婉若游龍……傳統折子戲里驚鴻一瞥的硬功夫,這回都成為主角。僅幾分鐘的“羅漢功”便贏得16次掌聲,觀眾用歡呼與喝彩給出了答案。
“現在的觀眾都好厲害!他們見多識廣,希望有好故事,更希望有好體驗、好情感。”王首棟深有體會,觀眾對于好作品的閾值不斷抬升,唯有創新類型敘事,才會讓主題表達更精準,讓觀眾更有在場感和參與感。
“柳生走了,但我們還在。”現代傳承人對著湯顯祖的幻影堅定承諾。緊接著,老、中、青湘昆人依次從舞臺深處走出。“我是1985年進團的”“我是2019年進團的”“我們永遠是湘昆人”……霎時間,掌聲雷動,觀眾淚眼婆娑。
一群人,愿傾熱血伴芬芳
昆曲發源于江蘇昆山,距今已有600余年,約于明代傳入湖南。
明朝萬歷三年(1575年)的冬天,郴州知州胡漢和幕僚在城外的萬華巖溶洞里,聽著昆曲,踏雪飲酒。回城后,胡漢寫下《萬華巖記》,這是郴州歷史上關于昆曲的最早記載。
“訴盡此生癡狂,執念所向”。一個劇種,何以歷經數百年風雨飄搖,仍深情傳唱?
緣由或許與一群人有關。
歷史上,“吳儂軟語”的昆曲在郴州生根發芽后,不斷進行“本土化改革”,結合當地人們的生活、語言和民間音樂,變吳音為楚聲,既存水磨調之雅,又染湘南泥土之烈,終成昆曲支脈中的異卉——湖南昆曲。
可以說,湖南昆曲自誕生起,就深植創新基因,流淌在血脈深處。
民國時期,曾盛極一時的昆曲陷入沉寂,昆班解散,舞臺荒蕪,幾近消亡,湖南亦然。昆曲在瀟湘一度絕跡20余載。直到1956年,浙江昆劇團進京演出《十五貫》引起轟動,當時周恩來總理觀看后,用“蘭花”雅喻昆曲。《人民日報》發表田漢執筆的題為《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社論文章。
這陣“東風”,迅速吹到洞庭之南。無巧不成書,人們發現,偏于湘南山區一隅的嘉禾縣,也在全力發掘整理搶救湖南昆曲。
次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到長沙演出,聽到湖南昆曲后,對這支湘味濃郁、風格獨特的昆曲支脈十分驚喜,并首次用“湘昆”稱呼湖南昆曲。
從此,一個古老劇種在湖湘大地上找到了自己新的身份與定位。
1960年,郴州專區湖南省昆劇團成立,后更名為湖南省昆劇團。
被譽為“湘昆發掘第一人”的李瀝青,在50多年時間里,搜集整理湘昆傳統曲牌400多個,大小過場牌子100多首,還撰寫了一部《湘昆志》。
從以李瀝青為代表的第一代湘昆人至今,湘昆已走過六代薪火相傳,始終踐行著“愿傾熱血伴芬芳”的錚錚誓言。
從守正到創新,何其艱難,湘昆偏偏敢為天下先!
2021年的第八屆中國昆劇藝術節上,由湖南昆劇團帶來的現代昆劇《半條被子》驚艷全場。
“傳統昆劇素以古典戲見長,現代戲極其罕見。要創作好現代昆劇,難度極大,搞不好會砸了湘昆的牌子。”回憶當年,時任湖南省昆劇團團長、一級演員羅艷內心仍不平靜。
由“最傳統”抵達“最先鋒”,《半條被子》成功了!
湖南省昆劇團不僅開創了紅色題材表達的新范式,還大膽采用青年演員亮相國家舞臺,評委高度贊譽“看到你們,就知道湘昆后繼有人了”,青年演員淚灑現場。
一束光,終使幽蘭出空谷
“繭破處,光生時,恰是臨川第幾篇?”
《湘遇·湘昆》這句念白,訴盡了幽蘭般湘昆的掙扎與新生。
演出謝幕,湖南省昆劇團副團長、一級演員劉婕站在臺上,潸然淚下。回首湘昆來時路,滿是崎嶇與榮光。
為了保護湘昆,郴州市委、市政府除了安排專項經費,還將劇團由差額撥款變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解決演員后顧之憂。
過去的湖南省昆劇團,連個像樣的排練廳都沒有,如今院落古韻清幽、榕樹郁郁蔥蔥,宛若一座江南園林。
任何一門藝術,傳承至關重要。劉婕告訴記者,劇團每隔10至15年左右招收一批學員,由名角進行傳幫帶,并將優秀學員推薦到相關藝校進行深造。劇團建立至今,已招收學員6批200余人。
六代人,一個夢。劉婕坦言:“讓湘昆這束光,照見更廣闊的遠方,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湘昆夢。”
要傳承下去,先得傳播開來。這些年,湖南省昆劇團不斷走進校園、企業、社區、鄉村,不遺余力科普昆曲。每到周末公益演出,湘昆院內燈火璀璨,臺下看戲的年輕面孔越來越多。
要傳播開來,更得磨出精品。“創新不容易,既怕丟了傳統的魂,又怕昆曲離時代太遠。”王首棟坦言,《湘遇·湘昆》的出發點是瞄準文旅市場,結合郴州努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構想,讓“無價之寶”有價有市。
幽蘭出空谷,孤芳不自賞。
湘昆跨越山海,前往土庫曼斯坦、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在世界唱響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強音。
在英國愛丁堡,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連演3場,場場爆滿。劉婕感嘆:“藝術無國界,文化有共識!”
今年6月,聯合國內羅畢辦事處的“文明對話國際日”活動現場,湖南省昆劇團用《牡丹亭·游園驚夢》與《西游記·借扇》選段,再一次驚艷世界。
“走,要走大道!”湘昆所走的路,是一條根植于湖湘、通往世界的文化通衢——它一頭連著百年昆曲的藝術殿堂,一頭伸向普羅大眾的審美共鳴,它由堅守鋪就、用創新拓寬,讓世界聽見湖南聲音。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