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我是一名大學生,幾乎每天晚上都在熬夜,本想著趁暑假好好調整作息,但臨到睡前卻放不下手機,就算沒什么事要做,也要把各種軟件都刷一遍,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了,手指還在機械性地滑動屏幕。為什么我下定決心要改變,總是改變不了?我該怎么停止熬夜?
小樹
小樹同學:
手機和互聯網為我們帶來豐富的信息與娛樂手段,卻也讓人容易陷入上癮的惡性循環,尤其在夜晚,忙碌一天后終于擁有片刻自由,手機就像磁鐵般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你所描述的場景,正是當下許多人生活的縮影。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是大腦“即時獎勵”的結果。刷手機能帶來新鮮感和短暫的愉悅,而早睡帶來的好處(比如第二天更有精神、身體更健康)卻是延遲的。相比長遠利益,我們的大腦往往更容易被即時的快樂所吸引。它也和習慣的力量有關。睡前玩手機,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大腦就會把它當作一種“睡前儀式”,哪怕你意識到這對睡眠不利,身體和心理卻仍會自動地重復。有時候熬夜并非因為手機太好玩,而是白天沒有得到足夠的自由和放松,夜晚成為“補償”時段,在潛意識里希望能延長這段自由時光。
不過,理解了原因并不意味著就能立刻改變,但至少能讓我們知道,這不是單純的自制力差,而是一種可以被看見、被調整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有一些方法可以控制這種行為:
與手機制造距離??梢試L試睡前把手機放到離床遠一點的地方充電,或者設置一個定時休息模式。當你想伸手去刷手機時,則需要付出些許成本,這會增加你停下來的可能性。
用新習慣替代舊習慣。不妨先用替代行為過渡,如在睡前留出20分鐘,看書、寫日記,或者做拉伸運動。這樣既保留了放松的儀式感,又不會像玩手機那樣刺激人的大腦,讓人越刷越精神。
循序漸進地調整。不要指望自己能從凌晨一兩點突然改到晚上11點睡覺,可以設定一個小目標,例如比平常提前15分鐘入睡,等身體適應了,再逐漸往前調整。改變習慣往往是個漸進的過程,溫和地對待自己,比苛責更有力量。
關注白天的能量管理。如果白天運動不足,晚上身體還有剩余精力,更容易失眠。規律的作息、適度的運動、均衡的飲食,都會讓身體更自然地感到困倦。
這些方法也有可能在剛開始嘗試時就失敗,那也沒有關系,改變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曲折前行。即便有時沒能按計劃早睡,也不要過度責備自己,關鍵在于第二天依然可以重新開始。每一次嘗試,都是向目標邁出的一小步。
下定決心要改變,為什么還是改變不了?其實,能夠意識到問題,并且愿意尋找答案,本身就是改變的開始。我們常常以為,改變意味著徹底的轉折,但它更像是一場耐心的訓練,是一次次溫柔的練習,就像我們學會騎車、學會游泳,都需要反復嘗試、調整、積累。
熬夜的背后,可能隱藏著你對生活的某種渴望。或許你希望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或許你在夜晚才能找到片刻安慰與放松。與其把自己當作“對抗熬夜”的失敗者,不如把這段經歷看作一個契機:它提醒你,白天的生活是不是還需要更多滿足和滋養?如果白天能更好地安排生活節奏、找到喜歡的事情,也許夜晚的手機就不再那么不可或缺。
早睡并非一種強迫,而是對身體的溫柔善待。當你慢慢學會設立新的生活節奏,和夜晚和解,你就會發現,每一個清晨的醒來,都是一種全新的力量。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團隊 盧靈舢 龔勛(長沙理工大學)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