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讀詩只能翻書?
唐代長沙窯工匠
直接把詩寫在瓷壺上
這些千年前的“生活手賬”
留存著唐詩最鮮活的模樣
今天,帶你跟著瓷器讀唐詩~
當長沙窯瓷壺遇見敦煌遺書這是什么夢幻聯動!
△唐·“我有方寸心”詩文瓷壺,長沙博物館藏。
我有方寸心,無人堪共說。
遣風吹卻云,言向天邊月。
沒有人能聽得懂我的心事,只好讓風把云彩吹走,說給天邊上的那彎月亮聽。
在長沙窯出土的唐代瓷壺上
一首“我有方寸心”的情詩
靜靜沉睡了千年
△敦煌遺書P.3619寫本(局部)
意外的是
敦煌遺書中也發現了相似詩句
但兩首詩只有首句相同
瓷壺上尾句寫著“言向天邊月”
敦煌寫本則留下“但愿一相知”
哪個版本都靈動而富有禪意
△唐·“自從君去后”詩文瓷壺,長沙博物館藏。
這并非孤例
另一件瓷壺上題寫的
“自從君去后,常守舊時心”
與敦煌遺書《南歌子》中的
“自從君去后,無心戀別人”遙相呼應
敦煌遺書伯3836寫本(局部)
這些相隔萬里卻相似的文字
不僅印證了唐代南北文化的交融
更揭示了唐詩傳播的多元路徑
如今,這些瓷壺與敦煌文書同展
湘楚煙雨與大漠風沙悄然相會
跟著瓷器讀唐詩看瓷器上的唐代民間“朋友圈”
喜歡讀唐詩的朋友們注意啦
長沙窯瓷壺正在為你打開
“隱藏版”《全唐詩》
里面都寫了些啥?
1
經典唐詩“二創”
在已發現的130余首題詩中
20多首源自名家詩作
但都經過了長沙窯工匠的“改編”
化作更接地氣的民間絕句
△唐·“二月春豐酒”詩文瓷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題詩改編自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唐·“海鳥浮還沒”詩文瓷壺,長沙博物館藏。敦煌遺書P.2622有“海鳥無還沒,山云收"殘詩,《全唐詩》里錄為賈島《過海聯句》
2
穿越千年的絕美愛情
唐朝開放包容
釉色流淌間
大唐兒女把“情思”留在瓷上
讓千年后的人們
依然能觸摸到那份熾熱
△唐·“我有方寸心”詩文瓷壺,長沙博物館藏。
△唐·“君生我未生”詩文瓷壺,長沙博物館藏。
3
唐代生活美學
窯工們不僅妙筆生花、寄情詠懷
更將瑣碎日常淬煉成詩行
他們俯仰天地、細品人間
主打一個“詩酒趁年華”
△唐·“小小竹林子”詩文瓷壺,長沙博物館藏。
△唐·“春水春池滿”詩文瓷壺,湖南博物院藏。
窯火明滅間
這些帶著泥土溫度的吟詠
讓平凡日子綻放出醉人的詩意
這些瓷壺用最樸實的語言勾勒出:
真正的詩和遠方本就生長在
春釀酒、夏制瓷的尋常日子里
走在大唐時尚前沿的長沙窯
能在瓷上“作詩”的長沙窯
堪稱唐代陶瓷界的“革新者”
不僅以詩入瓷
還結合了書畫、書法藝術
△唐·青釉褐彩漁翁圖瓷壺,長沙博物館藏。
青釉褐彩漁翁圖瓷壺
以簡練筆觸繪出垂釣圖景
水波紋似在流動
開創了書畫與瓷器融合的先河
△唐·“吉利”題記瓷盤,長沙博物館藏。
一件題寫“吉利”的瓷盤更藏玄機
其書法瘦勁挺拔
竟能看出宋徽宗“瘦金體”的雛形
印證了書藝在民間的傳承
△唐·青釉褐綠彩阿拉伯文碗,長沙銅官窯博物館藏。
長沙窯更是首創釉下多彩技術
讓瓷器第一次有了斑斕色彩
還獨創波斯紋樣、阿拉伯諺語等裝飾
不斷向世界發送大唐名片
當“我有方寸心”的婉轉情思
“春水春池滿”的盎然生機躍然瓷上
唐詩不再囿于文人案頭
而是化作百姓生活的呼吸
借長沙窯瓷器
訴說著唐代長沙的煙火萬象
責編:潘華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