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輝利
新化縣城的早晨是從南門灣早餐店開啟卷閘門的聲音中開始的。
朝暾散發萬道霞光,煙雨幻成濕潤簾櫳。現今的南門灣附近有著眾多的機關、學校、市場、醫院,做生意的鋪面密密匝匝地緊挨著,全國各地的時興東西都能在這里買到。當地的人講著外地人難以聽懂的土話,既嘮嗑宏大的國家大事,又敘述“瑣碎”的家長里短。
“南門灣”經年累月都是新化縣城最繁華的中心地帶,離天華廣場羅盛教紀念館不甚遠,去梅山龍宮紫鵲界梯田之前可以在這里小憩。單從街沿范圍居民人數而言,“南門灣”的確很小很小,實在是地圖上找不到的名字,小得像道路上一聲輕鳴車笛,小得像街衢的一縷襲衣巷風。
但南門灣又很有它的精巧、韻味和特色,這里呈現出孩子們在童謠里嬉戲的場景,這里可領會那飽蘸愛恨情仇的生活感觸,這里體現了“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的道理。農民山樵曾在這里賣菜挑柴,遷客騷人曾在這里吟詩作畫,更夫小卒曾在這里防火防盜。如今,那些刀耕火種和干戈迭起的時代早已遠去。
新化自古便遠離京城省府,于是被稱作“梅山峒蠻”。“梅山文化”有著許多原始神秘的特點,那些穿越驚濤駭浪的“毛板船”,折射出梅山新化人那頑強勇敢的落拓性格。新化自北宋熙寧年間正式設縣,縣城先是設在白石坪,然后于宋紹圣初遷至于上梅現址。在元明兩朝,參照北方長城的做法,新化縣城幾度修筑城墻,東門叫“通濟”,南門叫“薰和”,西門叫“永隆”,北門叫“拱辰”。
后來,其他三座城門相繼坍塌風化了,而南門灣卻奇跡般地存留了下來。根據新化土話講,“灣”有兩層意思。一是“打彎”,過去這里的資江水路“上通邵陽下達益陽”,車呀人呀貨物呀,都必須在南門灣里進行停歇。二是“灣里”,無論城里鄉里本地外地的人,都會在南門灣一帶游覽購物,這里的“杯子糕”“油炸粑”等風味小吃都特別好呷。
新化縣城從白石坪遷至上梅現址之后,按照統一的布置張羅規劃,從“十字形”的布局基礎向四周逐步拓展,幾條青石板路全由大的石塊整齊砌就,整個縣城有“九街十八巷”之說,據說當時還獲稱“民國一流縣城”,不少外省人帶著一家老小到新化縣城開店鋪做生意。但因崇山峻嶺造成的交通阻隔,到20世紀40年代,這里的經濟還十分貧窮落后。
如今,新化城鄉呈現日新月異的變化。穿行縱貫的鐵路公路通往全國各地,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許多彩電空調冰箱“飛入尋常百姓家”,幾座橫跨資江的大橋連通縣城的“城西”和“城東”。
南門灣早先修筑了因軍事之需的石砌城墻,后來重建為水晶閣又補修了城垣。
走進吉瑞圖案拼出滿堂彩的“南門灣”,會發現到處的“門”都敞開著,每扇“門”都緊緊連著幸福的新時代!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