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邦
“不入潮宗門,不進長沙城”,潮宗街西門上那十個醒目的大字,宛如一只無形卻有力的大手,一下子就緊緊揪住了我的心……
如果說,長沙城是一部厚重且輝煌的典籍,那么,潮宗街就是書中那攝人心魄、濃墨重彩的一頁。
它自東向西伸展,長551米,寬9米,是長沙古城僅存的三條麻石街之一。6500塊長方形麻石,像是訓練有素的士兵,中間橫、兩邊直,排列得整整齊齊,擠滿了整個街面。它們懷揣著溫潤,泛著青光,見證了數百年以來長沙城的興衰起落和城中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前赴后繼、奮斗不息。
長沙市開福區潮宗街。(資料照片)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潮宗街,原名為“朝宗街”,寓意“朝拜祖宗”,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如同一座蘊藏無盡寶藏的文化富礦,深深蘊含與彰顯了中華民族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和燦爛文化。
因其緊鄰湘江,又與碼頭相依,這里成了古城居民取水的必經通道。日復一日,挑水夫的水桶不知疲倦地揮灑著生命之源,水珠歡快地跳躍在路面上,使得整條街整日都濕漉漉的,仿佛被一層薄紗般的水汽溫柔籠罩。人們對生命之源滿懷敬重,感恩水的無私賜福,久而久之,“朝”字悄然演變成了“潮”字,恰似一個靈動的音符,融入這條街的文化旋律之中。
這里,還是長沙古城通衢的咽喉要道。大米、貨物從湘江源源不斷地輸入城中。自然而然地,米市、倉儲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生意紅紅火火,熱鬧非凡,成為潮宗街一張獨具特色、熠熠生輝的亮麗名片。
明清時期,長沙縣署在此駐扎,一時間,這里聲名遠揚,肅穆莊嚴,官府車馬往來穿梭,長袍圓頂的身影晃動不停,一封封關乎民生社稷的奏本敕令從這里飛向遠方,演繹了一幕幕生動、傳奇而又發人深省的官場話劇。
1897年,時務學堂開學的鐘聲“當當”敲響,那清脆的聲響,仿佛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瞬間點亮了這片古老的土地。熊希齡、譚嗣同、梁啟超等一眾鴻儒,如同璀璨的星辰,登上學堂的講臺傳道授業。湖南第一架天文望遠鏡,驕傲地架上閣樓,如同一只探索宇宙奧秘的天眼。青年毛澤東、何叔衡在此創辦了文化書社,新思想、新文化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薪火相傳,為這條街、這座城注入新的活力。
1925年,一座教堂拔地而起,身披青磚外衣,頭戴兩坡屋頂帽子,花崗石柱挺直,半拱式門窗則如它溫柔的眉眼,中西合璧,為古樸、敞亮的老街蒙上一層神秘、奇妙的面紗。
2月26日,長沙市開福區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游客在打卡拍照。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超 攝
人人皆知,湘雅醫院憑借醫術精湛、實力雄厚而聲名遠揚。殊不知,它的前身——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就誕生于此。1914年,美國雅禮會與湖南地方政府簽訂契約,在潮宗街興辦了醫學校,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為中國醫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榮登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的三位醫學家中,張孝騫、湯飛凡兩顆明星從這里冉冉升起,閃爍升空。
如今,潮宗街并未沉醉于歷史的“功績簿”上,相反,在新時代的洶涌潮流中,它如同一位英勇無畏的弄潮兒,“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實現了令人驚嘆的華麗轉身。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民宅、酒店和商鋪,流光溢彩、賞心悅目的廣告、標牌和壁畫,琳瑯滿目、豐富多彩的食品、飾品和玩具,還有那意蘊悠長的紀念碑、博物館和生機勃勃的創業市場,共同編織出一幅絢麗多姿、五彩斑斕的人文畫卷。它已成為長沙市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吸引著八方游客慕名而來。
在潮宗街東頭入口處,古老的大樹和巨大的石碑已被擋板攔住,一張蓋有鮮紅大印的公告張貼在上。我滿懷好奇地駐足仔細閱讀,原來是開福區建設單位告示,入口廣場提質改造工程已然啟動,提醒人們注意安全。
雖然心中有點小小的遺憾,沒能觀賞到入口處華麗的“尊容”,與它來一次親密的合影留念,但我滿懷期待且堅信,潮宗街改造之后,定會以更亮麗、更壯美的姿容,與人們相見!
夕陽西下,余暉如同金色的紗幔,灑在潮宗街上。我戀戀不舍,回頭,潮宗街正笑容滿面地向我揮手。那畫面,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間,久久難以忘懷……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