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朱倩萱
6月23日,“高校賦能 共建支點——2025全國主流融媒湖北高校行”走進湖北大學,見證這所高校如何以創新為炬,照亮中國式現代化的奮進之路。
生物制造點亮“中國芯” 菌種革新背后的科技突圍
在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里,微生物正經歷著“基因重塑”。
陳守文教授團隊耗時18年打磨的地衣芽孢桿菌細胞工廠平臺,將γ-聚谷氨酸產率從早期40克/升提升至110克/升,相關技術獲2023年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這項技術不僅顯著提升了肥料性能,更助力相關企業建成γ-聚谷氨酸生產線,產品占據國內市場重要份額。
(媒體記者參觀生物科學學院 何鵬供圖)
生命科學學院楊世輝教授展示了一組震撼數據:5噸秸稈可轉化1噸乙醇,滿足中型客機200公里航程需要。其團隊開發的運動發酵單胞菌,突破非糧原料轉化瓶頸,成功利用秸稈、玉米芯等非糧廢棄資源,高效生產生物燃料、生物農藥、生物材料。萬噸級生產線建成后,每年可處理約30萬噸農業廢棄物。
從校園專利到市場爆款的故事正在加速復制。
陳守文教授團隊與廣東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高效酶制劑,讓工業生產更綠色、更高效;與廣東肇慶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手開發高效合成肌苷酸、鳥苷的產業化,顯著提升了產品競爭力。楊世輝教授團隊成功孵化了武漢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實現核心產品纖維素乙醇千噸中試、生物基乙醇萬噸級生產示范及D-乳酸百噸級中試,預計五年內將形成十億級產業規模。
種業振興的荊楚答卷 一粒種子改寫農業版圖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宏大敘事中,湖北大學將科研論文寫在廣袤的田野上。
(蔡得田教授團隊 何鵬供圖)
呂世友教授團隊讓山桐子油“飛”入尋常百姓家,44.71%的含油率為培育優良品種奠定基礎。吳文華教授課題組選育的節水抗旱稻“琴旱優651”,無淹水條件下仍畝產616.4千克,是湖北省首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節水抗旱稻品種,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何玉池和蔡得田教授團隊將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賴氨酸)提升31.96%-49.9%,為營養強化功能型大米品種選育提供了有效途徑。
隨著大健康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營養強化大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大米蛋白具有低糖、低脂、易消化、不過敏等優點,是優質的植物基蛋白資源。團隊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水稻育種的路徑和方法,更為大米蛋白基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這里,科技之光穿透學科壁壘,教育之光溫暖時代征程,創新之火點燃發展引擎。湖北大學正以“高校”之名,行“支點”之力,在賦能時代的道路上步履鏗鏘,把荊楚大地的創新故事匯入民族復興的洪流。
責編:朱倩萱
一審:朱倩萱
二審:李昆勵
三審:魯紅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