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高校經濟困難家庭學生資助工作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一環,是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一步。湖南工學院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資助,推進形成物質幫扶、思想引領、行動反哺有機融合的資助育人良性機制,既為寒門學子紓解現實之困,更為青年成長厚植精神沃土,讓每一個奮斗的青春都能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精準國家資助,保障重點無遺漏
精準識別,確保資助對象無誤。學校依托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湖南智慧資助平臺,民政部、殘聯等部門實現數據共享,結合個人申請、同學評議、學校認定、學校公示、建檔備案等多種手段,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準識別。分檔資助,滿足不同層次需求。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不同困難程度,學校實行分檔資助標準,確保資助資金能夠精準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避免“一刀切”現象的發生。及時發放,解決學生燃眉之急。學生資助政策旨在解決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問題,學校嚴格按照相關管理辦法,確保資助資金迅速、準確地到達學生賬戶。加強宣傳,提高政策知曉度。為確保國家資助政策能夠深入人心,學校采取了多種宣傳方式。在校外,借助新湖南、紅網等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在校內,設立資助政策專欄、開通勤工助學中心微信公眾號等,提高資助政策知曉度。
精細學校獎助,保障扶志有平臺
完善獎助體系,實現全覆蓋。構建“獎、助、貸、勤、減、免、補”七位一體的資助工作體系,實現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全覆蓋,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多元化經濟支持。精細管理,確保公平公正。制定嚴格的獎助評審流程和管理制度,確保獎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在評審過程中,堅持公開透明原則,通過民主評議、會議決策、結果公示等方式,廣泛聽取師生意見,確保評審結果的公正性。搭建平臺,助力學生成長成才。關注學生經濟困難,更關注學生成長成才。通過搭建學科競賽、校企合作、創新創業等平臺,為受助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鍛煉空間。注重育人,培養學生感恩情懷。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通過組織受助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資助政策返鄉宣傳、公益資助政策宣講和勵志宣講會等活動,引導他們將感恩之心轉化為實際行動,自立自強、回饋社會。
匯聚社會捐助,保障反哺有標桿
建立鏈接,暢通捐助渠道。積極與社會各界、優秀校友建立連接,吸引社會愛心人士和企業關注來支持學校資助工作。同時,加強對捐助資金的管理和監督,確保捐助資金準確、及時發放到位。樹立標桿,引領反哺風尚。注重樹立優秀典型和標桿人物,引領更多受助學生參與到反哺社會的行動中來。創新模式,提升捐助效果。不斷創新社會捐助模式,提升捐助效果。探索共建式慈善等新型捐助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和力量參與到學校資助工作中來。
引領學生自助,保障育人有長效
加強教育引導,提升學生自助意識。通過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座談會等方式,宣傳資助政策、分享勵志故事、傳授自助方法,提升學生自助意識和能力。開展自助教育,提供自助機會。通過設立勤工助學崗位、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組織社會實踐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了鍛煉自我、提升能力的機會和空間。注重跟蹤反饋,優化自助效果。加強學生自助活動跟蹤和反饋,及時了解學生在自助活動中的優勢與不足,有針對性的對自助活動進行優化和改進,滿足學生需求。推動機制形成,保障育人長效。學生自助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來保障育人效果。高校可以制訂自助教育規劃、完善自助教育體系等方式,將自助教育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實施發展型資助育人行動”既是新時代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湖南工學院未來學生資助工作努力的重點方向。在教育強國的建設中,湖南工學院將堅持把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兜牢民生底線的大事要事來抓,通過構建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資助育人體系,交出了一份溫暖厚實的民生答卷。
(湖南工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曹執令)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