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成泉
2025年5月,由益陽市地方志編纂室組編,周憲新擔任主編,我與戴隆軍擔任副主編的《益陽古代史》由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人參與編纂該書前后歷時五年有余。細繹這部56萬余字的鴻篇巨制,大致可概括出三個特點。
一是全面系統性。本書所述益陽古代史,上起自距今30萬至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下迄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其記述的地理范圍,既反映益陽的歷史沿革,又符合當代行政區域的實際狀況, 即以今赫山區、資陽區、高新區、桃江縣、安化縣、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為主;同時,對歷史上曾經屬益陽范圍的寧鄉、新化、湘陰等地之事亦酌情記述。
內容上,《益陽古代史》涵蓋了益陽歷代政權的更替和治亂興衰、地理與行政沿革、社會狀況和經濟發展、居民生產生活變遷與奮斗歷史。體例上,它首次采用通史與專題論述相結合的辦法,將全書分為上、下二編。上編為通史部分,分別由周憲新、黃守愚、羅威和伍成泉等四人撰寫;下編則收錄張春龍、盛定國、楊寧波、蔣萬兵等6位專家學者的6篇專題論文,主要就益陽重要考古發現作專門探討。全書點面結合,將散落于時間長河中的益陽古代文明碎片串連成珠,使益陽20余萬年的歷史脈絡得以全面系統地清晰呈現,為讀者打開一扇回望歷史的窗。
二是扎實嚴謹性?!兑骊柟糯贰肥且槐疽骊柕胤酵ㄊ罚少Y利用的資料相當有限,尤其是宋元以前,相關史料零碎且分散。
編纂者在兩個方面狠下功夫:其一,重視考古資料的挖掘和利用。對益陽在先楚和楚國兩個時段的敘述,幾乎完全建立在考古資料的基礎上;秦漢時期,兔子山遺址、鐵鋪嶺遺址的相關考古成果構成重要支撐;至元代,則羊舞嶺古窯遺址相關研究功不可沒。其余各代都涉及不少實物資料,都是重要佐證。不僅于此,更在下編中收錄有專題論文6篇, 如張春龍的《兔子山遺址發掘和收獲概述》,盛定國的《益陽鐵鋪嶺故城遺址專題研究報告》,楊寧波的《益陽羊舞嶺窯的窯業技術來源和發展階段初探——兼論景德鎮窯、龍泉窯的興衰對羊舞嶺窯的影響》,蔣萬兵的《楚越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來源和發展階段初探——益陽市桃江縣腰子侖春秋墓綜述》等,皆與益陽重要考古發現密切相關。作為考古專家,他們所提供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古代益陽的文化內涵,與上編一起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其二,在傳世文獻上,幾乎做到了一網打盡。編纂者充分利用各種數據庫,首先通過檢索“中國基本古籍庫”“瀚堂典藏古籍數據庫”等發現線索,將一條條分散的條目拾掇攏來,然后調閱相關文獻考辨真偽,再將可信的各條目按照年代先后比排,作成“長編”,最后按照邏輯體系將它們整合串聯成文。
益陽在宋元以前的資料,每一條目都彌足珍貴,不忍割舍,故皆得收錄,其篇幅稍長之引文皆單獨拎出,另取一段,以期醒目。明清二代,因可利用的資料頗豐,則注意甄選和別裁。編輯團隊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做到“無征不信”,每發一語皆有根據,每述一事皆具出處,可備查核。對于一些民間傳說,一概以可信載籍所載為據,無根游談之說概予刪落,從而保證了本書的可信度和嚴謹性。
三是開拓創新性。作為首部系統性的益陽古代通史,《益陽古代史》全面系統地梳理了這片土地上的文明演進、社會變遷和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謂填補了學術空白。譬如書中參考借鑒了向桃初教授有關炭河里遺址的研究成果,結合益陽地區的最新考古發現,推斷認為西周時期的益陽亦大致處在“炭河里方國”之中,標志著包括益陽在內的湖湘地區自此邁入階級社會,這不僅在益陽發展史上意義重大,也意味著此地最早的國家形態已然出現,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又如書中有關益陽茶史的梳理,以“安化黑茶”為核心,系統勾勒了唐宋至清代中期益陽茶產業的基本脈絡。書中大量征引方志、碑刻與政書,尤其注重茶政制度(如宋代榷茶、明代“湖茶”入官)與貿易路線(茶馬古道)的考證,凸顯了茶業對區域經濟的重要作用。其中如《祁縣茶商大德誠文獻》等資料,是前人罕見征引的第一手資料;有關安化黑茶或源自元代的“潭州鐵色茶”的論述,亦屬首揭其覆。
當然,經檢視發現,本書在碑刻實物資料的利用上尚有一些遺漏,然瑕不掩瑜。本書的正式出版,是益陽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對湖湘文化研究來說亦是喜事一件。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