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杰
近日,作家劉楚昕的獲獎感言,陳行甲讀書會上工地大叔排隊買書的視頻火爆網絡,這宛如一束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人們對文學質樸的熱愛,讓我們看到即便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仍有人懷揣著對文學純粹的向往。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讀書博主“抒情的森林”以“鑒抄”行動扒出一些作家的作品“過度借用”他人作品后,文學界陷入了一場耐人尋味的沉默——作者緘口,編輯、出版機構噤聲或貼出公關辭令。無人辯解、無人“對線”,這份集體的靜默,其實比抄襲事件本身更令人心寒。
對于熱愛文學的讀者而言,文學既是他們心靈的棲息地,也是他們對美好生活、深刻思想的一種追求。讀者花費時間、精力、金錢去閱讀文學作品,是希望從中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情感共鳴以及對世界的新認知。當“抒情的森林”揭示出那些作品存在惡劣的“鑒抄行為”后,文學界的沉默,不免讓讀者陷入迷茫與失望之中。這種沉默讓他們不得不懷疑自己讀過的所有作品的原創性,根本分不清哪些作品是真正出自作者的心血,哪些又是剪刀漿糊拼貼而成。有閱讀激情和熱情的讀者,也會在這種不確定性中逐漸心灰意冷。當作家拒絕為自己的文字負責,當編輯推諉“疏忽”,當出版方以“舊書爭議與己無關”搪塞,讀者原本純粹的閱讀體驗變得復雜而沉重。
十年磨一劍、真正潛心創作的寫作者們,秉持著對文學的敬畏之心,在創作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情感。他們努力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精心雕琢每一個字句,試圖創作出具有獨特價值的作品。然而,那些被“抒情的森林”質疑存在抄襲行為的作家們,卻可能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了名利,占據了本應屬于潛心創作者的資源和機會,如出版機會、獎項榮譽等等,即便被人曝光了,也沒有受到應有的譴責和處理,這對于那些堅守原創的寫作者而言何其不公?
文學界的沉默所營造的不良氛圍,只會讓潛心創作的寫作者感到困惑和沮喪,甚至會動搖他們繼續堅持創作的信念。他們會思考努力是否還有意義,是否應該隨波逐流,選擇更容易成名得利的方式?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愿意潛心創作的作者將會越來越少,優秀的原創作品也同樣會越來越少,文學創作的活力和創新精神將會遭到嚴重壓抑甚至摧殘。
文學界的沉默如同一種傳染病,對整個純文學寫作生態都將產生嚴重的破壞。首先,它破壞了文學創作的規則和秩序。抄襲行為本應是文學創作中不可觸碰的紅線,但沉默卻讓這條紅線變得模糊不清,使得抄襲者有恃無恐,可能引發更多的抄襲行為。其次,這種沉默損害了文學批評的公信力。在正常的文學生態中,文學批評應起到監督、引導的作用,對抄襲等不良現象及時指出并加以批判。但此次文學界的沉默,讓人們對文學批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產生懷疑,文學批評的聲音變得微弱無力。再者,它影響了文學創作的傳承與發展。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人類文化的瑰寶,能夠傳承思想、啟迪后人。然而,當抄襲現象泛濫且得不到糾正時,文學作品的質量將大打折扣,無法為后人提供有價值的精神財富,阻礙了文學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整個純文學寫作生態在這種沉默的籠罩下,變得烏煙瘴氣,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當洗稿者憑借關系扶搖直上,當抄襲者在冷處理中安然無恙,那些在書桌前焚膏繼晷地寫作的真正火種將被令人窒息的沉默洪流淹沒。唯有讓每次抄襲指控在日光下得到振聾發聵的公正審判,才能還文學界一片清朗天空,讓星空永遠屬于所有仰望者。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