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見習記者 沈可心 通訊員 張煜雯 丁曉樂
大學校門,開還是不開?近日,校園開放問題被推至風口浪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從教育部“應積極向社會開放校園”的明確要求,到市民“入校難”的抱怨,再到校內師生對安全與秩序的擔憂,高校的校門開合之間,牽動著多方神經,更考驗著管理智慧。高校校園究竟該不該向公眾開放?又該如何開放?記者就此展開了采訪。
敞開校門:讓高校與城市融合
“大學校園沒有圍墻會更有開放的氣息。”來自湖南大學的學生丁曉樂向記者表示,她所在的學校比鄰街道,沒有明確的校區(qū)范圍。丁曉樂認為“全開式”的校門設計讓校園與城市融為一體,既促進了師生與社會的接觸,出行也更加便捷。
湖南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劉欣宇向記者分享,學校每年3月會舉辦獨具特色的櫻花音樂節(jié),吸引眾多湘潭本地市民參與,“這不就是最好的招生簡章嗎”?
和劉欣宇的想法一樣,湖南農業(yè)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史曉雷認為,開放的校園是學校很好的展示窗口。“我們學校現在開設了思源館、標本館等多個參觀區(qū)域,人人都能來,預約進入,開放平臺本身即宣傳,無需額外的海報。”他指出,未來學校計劃在確保管理的同時,進一步推廣校園文化。
記者調查發(fā)現,長沙市大部分公辦高校實行開放式校園管理模式,除了圖書館、辦公樓、學生宿舍等部分核心區(qū)域,其余大部分區(qū)域均向公眾開放,可直接進入或掃碼預約的方式入校。
存在隱患:師生學習生活受干擾
大學作為公共資源,向社會開放旨在實現資源共享;但作為學生密集場所,開放也難免存在安全隱患。
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的唐曉敏,就曾因學校不設限的管理模式而遇到麻煩。“我打飯的時候把手機放在桌上,才離開5分鐘就被偷,查監(jiān)控發(fā)現對方在食堂轉悠了好幾圈找機會下手,一看就是職業(yè)小偷,后續(xù)根本找不到人。”她回憶,此前曾發(fā)生外來人員偽裝混入女生宿舍的事件,雖未造成嚴重損失,但也令她心有余悸。不僅是外來人員問題,唐曉敏還提到,在前往上課的路上,由于地處開放道路,交通秩序較為混亂,“騎小電驢時必須格外小心。”
除了對校內秩序和安全的憂慮,不少師生還擔心開放校園會對教學和生活環(huán)境造成干擾。史曉雷向記者透露,湖南農業(yè)大學雖允許公眾入校參觀,但嚴格管控私家車輛通行,以確保校內道路的安全與暢通。然而,他也指出,在工作日的上課時段,若團體訪客數量過多,校內噪聲及人流的激增,可能會對教學秩序造成不利影響。
開放≠無序:找到平衡點是關鍵
面對潛在風險,如何構建更為完善有序的出入管理體系,已成為當前高校在開放與管理之間亟須尋求的平衡點。
湖南科技大學保衛(wèi)處老師元曲向記者介紹,該校先后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并率先在全國高校中實施非機動車區(qū)間測速,以確保人員和車輛的安全流動。此外,學校采取了行政、教學錯峰上下班和高峰時段禁止校外車輛入校等措施,有效緩解了交通壓力。
在人員管理方面,學校已構建常住人口人臉信息庫,并實施實名認證管理制度。校外人士通過刷臉即可完成備案,“正常活動不會受到影響,一旦發(fā)生違法行為,系統(tǒng)將能迅速進行追蹤。”他總結道。
湖南大學則對外來人員采用智能分區(qū)管理。在采訪過程中,丁曉樂提到,雖然校園向公眾開放,但教學區(qū)、圖書館、操場均需刷卡進入,體育館也需本校師生陪同方可入內。這種分區(qū)管理方式既能確保重點區(qū)域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參觀校園的需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學者李陽指出:“大學校園開放絕非簡單的‘拆墻’,而是一個需要精細設計的治理課題。”
實現更高質量、可持續(xù)的校園開放,不僅是對高校管理者的挑戰(zhàn),同時也需要公眾尊重校園秩序、遵守校園規(guī)定,共同維護校園的和諧與安全。唯有社會各界齊心協(xié)力,才能找到開放與管理的最佳平衡點。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