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子
湘江流到開福區,步子就緩和多了,像是被麻石街巷鉤住了褲腳。這一鉤,就鉤出些故事。如今的故事,大多窩藏在一個個小劇場里,像瓦檐下剛結的燕巢,舊梁上新長出的木耳。
開福有戲,是出名的戲窩子。
潮宗街深處藏著湘劇老倌周爹的“戲痂”劇場。閣樓堆著三十口烏木戲箱,每口都貼滿風干的戲單。
芙蓉北路舊機床廠廠房改的小劇場,去年翻修時掘出了半截石碑。青石上刻著“楚戲如薪”,據考是清末戲班班主所留。如今石碑嵌在新砌的酒吧吧臺里,調酒師往碑面擺檸檬片,威士忌的琥珀光暈開在“薪”字上,像給老魂靈點燈。
如果你被春晚的塑料普通話段子刷屏,一定會對徐浩倫、譚湘文不陌生。他們以長沙方言的魔性幽默和《“騙”“假”不留》的表演征服全國觀眾,成為新晉喜劇頂流。而他們的“娘家”,就在笑嘛劇場。
笑嘛劇場是湖南首個脫口秀俱樂部,由一群喜歡脫口秀的青年組成,在本職工作之余,他們熱衷于用語言把你逗笑。有思想有態度,不油膩不妥協,為這座城市的年輕人發聲。每周四至周日都有即興喜劇、脫口秀演出。
在一個周末的夜晚,我慕名前往。門簾剛掀起,便被哄堂大笑撞了個滿懷,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場子,擠滿了年輕的笑臉。臺前懸著猩紅幕布,臺上立桿麥克風,幾盞射燈把簡單的臺面照出幾分神圣和莊嚴。
這些小劇場,不似國家大劇院的金碧輝煌,倒像菜農筐里沾泥的菌子——形態各異,氣味生猛,卻飽吸地氣。
那天在劇場看完《郁禾》出來,看見門口蹲著個后生,手機屏光照亮他淚痕交錯的臉。一問才知,剛看的戲里母子和解,讓他想起自己在養老院的母親。保安遞過紙巾,一番安慰的話講得意味深長:“戲里戲外,都是人生,無非哭一場,笑一場。”
這方寸舞臺,原是在為城市結痂的傷口敷藥。痂下血肉蠕動,新生的痛與癢,都是活的證據。
而有的好戲,是在散場后。
劇場的防火卷簾門嘩啦落下,曲終人散,暗處卻浮起幾點星火,賣臭豆腐的推車來了,炸糖油粑粑的油鍋吱啦作響。穿紅裙的娭毑舍不得離開,扯著嗓子點評:“剛才笑點都在相親梗上,丈母娘的段子有戲哦。”賣臭豆腐的老伯突然拍腿唱起來:“堂客哩,從今往后我為你戒麻將熬湯藥,你莫嫌我油腥臭手粗——”字正腔圓的花鼓調濺進夜色,似臺上的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路燈把他們的影子投在地面上,忽大忽小,上演一出煙火氣息十足的《長沙夜話》。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