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杜立 通訊員 劉宇麗
37℃的盛夏,臨湘市忠防鎮響山村的大石坳仙境景區以“涼資源”激活了“熱經濟”。
7月8日,經過全面升級改造的景區正式開園,長沙、岳陽、武漢等周邊地區3000余名游客紛至沓來,在丹霞山水間消暑尋趣。
大石坳的“涼”,源于自然。
景區沿響山河兩岸綿延2.4千米,其丹霞地貌歷經6600萬年地質演變,形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赤壁丹崖。清冽溪流環繞,盛夏時節水溫只有18℃至24℃,清涼怡人。
這份“涼資源”的“熱轉化”,始于臨湘農文旅深度融合的探索。
今年,臨湘以“水上丹霞,清涼仙境”為定位,打造差異化與體驗式旅游服務,建設五彩淺灘、花仙谷、龍鱗響泉等游玩項目,集生態觀光、親水體驗、文化休閑于一體。堅持生態優先,保留所有喬灌木并增加植被覆蓋,沿崖壁開鑿隧道減少生態擾動,預埋排污管道確保河流“零污染”,協調村民避免污水直排,守護“水繞丹霞”的原生態畫卷。
看著大石坳的蛻變,響山村黨支部書記劉凌風感慨:“好山好水不再‘養在深閨’,而是變成了村民的‘錢袋子’、游客的‘詩和遠方’。”
曾經的響山村“山多地貧”,青壯年大多離鄉謀生,村內房屋空置、人氣冷清。隨著大石坳景區的紅火,村口的柏油路鋪到景區門口,閑置的老房改造成特色民宿,溪水邊的空地支起色彩斑斕的戲水玩具攤,寂靜的村莊重新煥發活力。
村民們的生活也悄然轉變,有的成了景區管理員,有的經營農家樂,有的在非遺工坊里展演嗡琴戲、十樣錦等民俗技藝。
景區建立聯農帶農機制,每售出一張門票,村集體經濟可獲4.8元收益。200余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家門口上班”,20多個特色鋪面匯集成熱鬧街市,村民通過經營民宿、餐飲、擺攤等實現增收。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