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仇英《竹梧消夏圖》,絹本設色,45cm×37cm。武漢博物館藏。
王婧
悄然小暑至,悠悠盛夏始。蟬鳴愈噪,天地間被一層溫熱的紗籠罩。來看看仇英的《竹梧消夏圖》,在暑氣蒸騰中,尋得片刻心安,將盛夏的燥熱輕輕拂去。
畫面以“消夏”為核心主題,遠山層疊、云霧氤氳,近景竹林疏朗、溪水潺潺,形成遠虛近實的層次感。
畫中,梧桐與翠竹是絕對的主角,相映成趣。梧桐枝葉如蓋,蔭蔽一座探入溪流的水閣;閣中一人斜倚欄桿,輕搖羽扇,觀竹聽風,忘卻塵世。疏竹之間,兩位高士,對坐清談,寬袍長髯,神態悠然。整幅畫作,沒有刻意描畫的烈日,沒有揮汗的焦灼,連風穿葉隙的沙沙聲,都似被墨色濾過,輕緩柔和,頗有“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的意境。
炎炎夏日里觀此畫,仿佛置身青山綠水間。這幅畫的高明之處,在于通過視覺元素傳遞清涼感。視覺上以淡墨為主,從色彩暗示陰涼;動態上人物不疾不徐,枝葉微動,營造無風自涼的寧靜。畫中大量留白,既是天空、地面,也是“空氣感”的體現。不畫風,卻處處是風;不寫涼,卻滿眼清涼。
觀此畫不可只看筆墨,更要品其內容與主觀表達。竹與梧皆“孤植”,不與雜樹叢生,獨立于天地間。此畫,以竹與梧點明盛夏時序,又借植物品格暗喻文人的精神追求。作為“吳門四家”之一,仇英出身卑微,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從而業畫。他常因出身與學識生出幾分自謙。與沈周、文徵明等出身士大夫階層的同儕相比,他缺乏傳統文人的詩書修養,因此刻意選擇符合文人趣味的題材。《竹梧消夏圖》中高士納涼、竹林清談的場景,直接呼應了“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隱逸主題,透露出他對文人認同的渴望。畫面中避免使用過于濃艷的礦物顏料,即使他本擅此道,轉而追求精工而有士氣的雅致。
《竹梧消夏圖》的美,不在畫了什么,而在傳遞了什么。想象自己坐在這片竹梧之下,夏日的風穿過葉間,遠處山影朦朧,于簡淡中見深遠,于空寂中見生機,這正是文人消夏的真諦,消的是心頭的熱,尋的是精神的涼。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