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湖南,每年會產生3000多萬噸秸稈。昔日這些田間地頭的“廢柴”,現在通過“疏”“堵”結合,正經歷著一場“變形記”。
治理、增收兩不誤,秸稈有了新歸宿。隨著省里先后出臺相關文件政策,各地的秸稈走上“變廢為寶”之路,不僅突破了從前的處理困局,更變出不少“硬核”價值——
政策驅動,農民有了實實在在的增收。益陽赫山區的企業上門收草;在湘潭縣,用20畝廢草種赤松茸,40天畝產值超3萬元,再利用菌渣還田,還能二次創收。
科技賦能,使生態得到系統性修復。目前,岳陽已經有了“秸稈消化工廠”,機器設備“吃”進秸稈,“吐”出生物天然氣、生物有機肥,全程廢渣廢氣零排放。
市場發力,讓產業實現技術創新。你能想象,稻草和煙花也能組CP嗎?瀏陽一款草纖維煙花底座,用稻草替代塑料,既環保又堅固,成了多家煙花企業搶著下訂單的“新寵”。
稻草的華麗轉身,讓它們找到了對的“舞臺”。這既是“點草成金”的智慧,也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湖南答卷。
策劃:石偉、沈田
統籌:鄧望軍
執行:萬姍姍、曹妍雍、周妙煊
出鏡:陳方
責編:萬姍姍
一審:萬姍姍
二審:鄧望軍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