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曾愉捷 通訊員 周仲輝
7月20日晚7時30分,衡陽市雁峰區中山南路與先鋒路交會處,白日的喧囂漸退,另一種熱鬧悄然升騰。
華南集團二樓,一方小陽臺亮起暖燈。沒有高聳的圍墻幕布,一把吉他、一個麥克風,面向街道,搭起簡易的舞臺。
“小河彎彎,向南流……”悠揚的歌聲穿透夏夜微熱的空氣,一首首經典老歌接連唱響。樓下,散步的老人、逛街的青年、牽著孩子的父母,腳步不自覺地慢下來。有人舉起手機記錄,有人輕聲跟唱。
“散步路過聽到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勾起了回憶。”一位駐足聆聽的市民說,小小陽臺,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這份愜意,源自于雁峰區自去年起創新探索的社區、景區、商區“三區融合”發展模式,即以“微改造”的“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將居民生活空間、景區文旅資源和商區消費業態相互整合。
“微改造”的精髓,在于“潤物細無聲”。
作為衡陽城區的中心街道,中山南路不僅承載著城市記憶,更是20世紀40年代衡陽被譽為“小上海”的重要見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建筑日益老化,功能衰退,昔日的繁華也隨之褪色。
“我們希望在保護老城肌理的同時,喚醒街區活力。”雁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遵循“最小干預,最大保護”的理念,“保留了歷史建筑和文化遺址,同步推進基礎設施更新、街面景觀優化、建筑立面修繕等工作。”
如今,這些理念已悄然融入煥新的街巷。路口的標志性建筑群披上了青灰色的新裝,新增的精巧格柵和圓拱形窗欞,透著舊時光的韻味。“陽臺音樂會”的律動,正為這些老建筑注入新活力。
“與過去的大拆大建不同,我們更注重‘盤活’存量空間。”該負責人指著二樓的陽臺解釋。
利用陽臺、廣場等現有場所打造“演藝新空間”,將文藝演出融入居民樓、旅游景區和核心商圈。市民游客信步而至,逛街區、看演出、品美食,一氣呵成。既降低了成本,又集聚了人氣。
“微改造”的實踐已觸及更多的場景:市府路實施雨污水分離、強弱電改造等基礎設施改造,同時鋪設麻石地面、在沿街商鋪安裝仿古門頭,重現衡州古城風貌;重新修繕福壽街,將閑置空地轉化為“福壽文化展示空間”,曾經的“老破亂”蛻變為宜居“后花園”……
這些投資小、改動精的改造,激活了城市的“邊角地”,讓老地方冒出了新滋味。
改風貌的同時,雁峰區同步升級業態。 秉持一街一特色的規劃,在各個街區引入富有地域特色的店鋪以及活力十足的網紅店,形成特色鮮明、品質突出的業態組合,不僅提升了辨識度,也讓城市消費活力倍增。
“這條街變化太大了。”在福壽街附近生活了近40年的退休教師陳建華感慨道,“以前晚上冷冷清清,現在街坊鄰居都愛出來散散步、聊聊天。那股子煙火氣和人情味,又回來了。”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