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杰 通訊員 王成英 曹維
“‘雙搶’結束,顆粒歸倉。”7月22日,常德市西湖管理區西洲鄉種糧大戶程兆軍算了一筆賬,今年流轉水田3800畝,種植雙季稻3100畝,早稻畝產近500公斤,較去年小幅增長。
西湖管理區有耕地6.35萬畝,今年來,該區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業服務體系、發展規模經營,水稻、果蔬種植大戶紛紛增收。
“種田達人”聯農帶農,鄉村業興民富
“全程機械化,‘雙搶’不用搶,可以在家里指揮。”今年“雙搶”期間,西湖管理區西湖鎮旺壽村種田大戶余松文有點“閑”。
余松文種植水稻500畝。“父輩種田是牛耕人種,我就想搞出點‘名堂’。”他購置耕田機、插秧機、收割機50多臺(套),常年聘請農技員9人。
“現在種田全程機械化,育秧不見泥巴、插秧不下田,穿著皮鞋都能種田。”余松文成為當地“種田達人”,帶動周邊20多家水稻種植合作社“玩科技”。
旺壽村有耕地4200畝,其中3600畝水田全部流轉給種糧大戶,600畝土地、水面流轉給果蔬種植大戶、水產養殖大戶。旺壽村黨總支書記何偉介紹,目前,該村有7個家庭農場、5個農業合作社、4家農業種養公司。
“土地流轉后,村里成立群眾務工服務隊。今年來,幫助71名村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務工合同,幫助450人次在種養基地務工。”何偉說,旺壽村通過土地流轉,不僅發展起優質水稻、果蔬種植,還幫助村集體每年增收7萬元。
“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領當地群眾搞好農業生產。”西湖管理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文兵介紹,該區有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80多家,農產品年創產值超10億元,解決當地1.5萬名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每年支付務工費超2億元。
農機“套餐”服務,助力糧食穩產豐收
小暑節氣后,一季晚稻進入防治二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關鍵時期,西湖管理區壹耕耘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聘請60多名“飛手”,每天早出晚歸。
“今年為西湖管理區和漢壽縣、鼎城區、安鄉縣等地12萬畝早稻提供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壹耕耘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劍忠介紹,“飛防的效率是人工的10倍,成本只有人工的十分之一。”
近年來,壹耕耘專業合作社推出10多個農機服務套餐。“種植大戶只需點單,就可享受育秧、耕田、種植、插秧、管護、收割等服務,高效便捷,省時省力。”陳劍忠告訴記者,經過培訓農技人員、吸納社會農機主體,壹耕耘專業合作社成為涵蓋農資配送、農機作業、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秸稈回收、農業保險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站式綜合農事服務平臺。
西洲鄉種糧大戶程兆華成立西洲農機服務合作社以來,購置各類農機208臺(套),服務農田8800多畝。“從育秧、插秧、收割、加工、銷售,提供農業社會化‘一條龍’服務。”2021年,程兆華成立綠如藍農業開發公司,年加工、銷售優質大米超5000噸,銷售額近4000萬元。
近年來,西湖管理區全面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大力推廣智能農機、水稻機收減損技術,確保糧食穩產增收。該區農機保有量達2700臺(套),新型智慧農機裝備比例已經超7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0%。
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最后一批小龍蝦已上市,現在趕種晚稻。”今年,西洲鄉永安村種糧大戶劉兆華流轉1400畝水田,種植600畝雙季稻,稻蝦混合種養面積800畝。每畝水田小龍蝦產值超3000元。
永安村有水田1800畝、旱地900畝,全部流轉給糧食、蔬菜種植大戶。村黨總支書記劉長春說:“耕地流轉統一進行整理,解決耕地碎片化問題。現在,旋耕機、收割機都能開進大田,機械化作業效率顯著提升。”
西湖鎮綠祥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420畝,其中320畝蔬菜大棚、1100畝露天果蔬基地。入夏以來,合作社負責人張學年用手機操作,啟動大棚的噴灌、降溫系統。他告訴記者,適度規模經營,種地效益提升。
西湖管理區全力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每年安排不少于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對新增連片流轉500畝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2萬至3萬元一次性獎補。
西湖管理區黨委書記胡曉明說,該區土地流轉率達95%以上,水稻和果蔬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訂單式收購。目前,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國家農業科技展示基地。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