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湖南啟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車間,中南大學郭學益教授團隊成果經“先用后付”免費授權,在這里開展小規模生產。這種新型儲能技術產業化后,可應用在儲能電站、特種車輛動力電池及低溫應用場景等領域,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據悉,這是湘潭首個科技成果“先用后付”落地案例。
今年,湘潭在全省率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印發《湘潭市“地方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的實施方案》,這是該市以制度變革引領模式創新、以模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其中,科技成果在企業“先用后付”機制,作為重點任務推廣。得益于這項新政策,啟標新能源公司已迅速基于專利技術進行新產品研發,進軍行業細分市場。
“除依靠自身研發,專利授權許可是企業獲得技術成果的重要方式,而價值不菲的專利許可費用,卻是有一定風險的支出。”在啟標新能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石靖看來,科技成果“先用后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高校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同頻共振”,還為企業減輕了負擔,能讓其把更多資金投入生產。
湘潭市科技局在“三聽三問”走訪調研中了解到,受限于成果轉化合作機制不穩定、信息交流渠道不順暢等桎梏,不少高校科技成果“藏在深閨人未識”。為推動科技成果“更快轉”,鼓勵中小微企業“主動轉”,強化產學研“精準轉”,該市新出臺《科技成果在企業“先用后付”的實施方案(試行)》,許可雙方明確約定采取“零門檻費+階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許可費,支付時間應至少在許可合同生效一年(含)或被許可方基于此科技成果形成產品,或提供服務形成市場化收入之后。此舉意味著,用市場為成果定價,讓雙方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良性關系,降低企業獲取科技成果的門檻和試錯成本,進一步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資源。
“看到團隊成果在產業一線落地,助力創新發展,特別欣慰。”中南大學郭學益教授團隊成員范鑫銘說,“先付后用”模式是企業和院校的雙贏,借助企業“觸角”,科研團隊能發現和解決更多實際應用問題,同時也能成為企業營收新增長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這種創新機制,讓企業備受鼓舞。“4月份投產至今,公司到手訂單已有1億元。我們計劃與中南大學共建‘鈉電技術聯合實驗室’,推動校企合作從‘單一項目委托’向‘聯合攻關+專利共營+收益共享’的戰略伙伴關系升級。”石靖表示。
接下來,湘潭將進一步落實《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實施湘潭市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廣“先用后付”模式,鼓勵科研院所、技術專家和中介機構主動挖掘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將啟動智慧平臺對企業技術需求關鍵詞與科技成果關鍵詞的語義分析,向“白名單”庫企業精準推送科技成果,助力其更快速、更順暢轉化。
(王 超 彭 婷)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