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姜鴻麗 杜立 見習記者 張穎琳
7月20日清晨,平江縣安定鎮的稻田里暑氣初散,種糧大戶劉曉明爬上堆滿谷粒的糧車,雙手捧起稻谷,難掩喜悅:“去年因災受損,今年大豐收。800畝早稻收完,畝產600公斤左右。”
作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今年岳陽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全市230余萬畝早稻交出總產95.29萬噸的成績單,較上年提升3%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創下近五年新高。
示范片6.5萬畝水稻,單產提升17.4公斤
7月21日清晨,屈原管理區營田鎮,1300余畝秧田滿目翠綠。兩臺高速插秧機轟鳴作業,朝陽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插種最后一批晚稻秧苗。該合作社負責人曹勇笑著對記者說:“今年早稻平均畝產650公斤。”
屈原管理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屈原管理區全域水稻單產提升示范片6.5萬畝,早稻測產平均單產579.6公斤,比去年提升17.4公斤。
2023年,屈原管理區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岳陽分中心,成為全國最早實施全域水稻單產提升行動的地區。經測算,當年早、晚稻單產較上年分別提升1.8%、14.87%。
“高產‘頭功’在于‘良種’!”曹勇說,今年4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屈原管理區舉辦“看禾選種”,35個品種田間“打擂臺”,專家推薦的中安2號,耐肥度高,抗倒伏能力強,直鏈淀粉含量適中,適合做米粉,“在湖南這個‘嗦粉大省’,不愁賣!”
全域水稻單產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
為讓“好種子”結出“好收成”,院士專家成了屈原管理區輪班駐點的“常客”。7月18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朱國奇研究員和盧浩宇博士,來到曹勇的田間,指導晚稻栽種。
“駐點專家手把手教我們合理密植,將株距從4.5寸縮短至3.5寸,行距為7寸,每兜5到8根基本苗,每畝多插5000株秧苗。”曹勇說。
盧浩宇說,他們推行定制化施肥方案,播種前取土樣檢測氮磷鉀含量,結合目標產量計算肥料配比,全周期管理。相比傳統測土配方施肥,“田塊級”精準施肥可使化肥利用率提高8%,畝均成本降低12元。
在該合作社前坪,綠油油的晚稻秧苗擺放得整整齊齊。朱國奇介紹,這里大面積推廣工廠化晚稻旱育秧技術,通過控水煉苗,讓秧苗根系更健壯,移栽時無需深水護苗。
“采用晚稻旱育秧技術,既省人工又省田。”曹勇算起細賬,每畝能省去30元人工成本,相比水育秧還能節約出10%的育秧田直接種稻。
岳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黎朝暉介紹,岳陽推動糧食生產萬畝示范片成果轉化,推廣應用高產高效技術,主推合理密植穩產增產技術,提高糧油作物增密種植覆蓋率,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
建成高標準農田224萬余畝,低產田成了高產穩產田
7月7日,君山區錢糧湖鎮分路口社區的437畝高標準農田里,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社區書記肖必軍踩著寬闊的機耕道穿行田間,身后聯合收割機轟鳴作業。
“你看這田壟多筆直!”肖必軍說,過去這里全是山丘,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削丘填洼連成一片,還“長”出59畝新田,農機具開得進,秧苗插得齊,雙季稻種植覆蓋率躍升至90%。他指著田埂邊的渠道說:“以前灌溉靠天,現在渠通水暢,租金都從每畝200元漲到500元。”
2024年,該區投資5430萬元推進1.9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系統升級等,讓低產田變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沃土。
今年,華容縣鲇魚須鎮整合零散地塊,建成2800畝高標準農田。“我們實施‘一戶一田’改革,讓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該鎮黨委書記李鵬介紹,項目區水稻種植綜合成本下降18%,預計年增收超200萬元。
2019年以來,岳陽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4.68萬畝,改造提升32.73萬畝,其中投融資創新面積達30萬畝,吸引社會資本超4.5億元以上。岳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措施被編入農業農村部《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操作手冊》組織實施實例,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
“211”家庭農場吃香,種好糧賣好價
岳陽縣筻口鎮沙南新村,余煜華夫婦的150余畝早稻已收割完畢。
“夫妻倆,種100余畝田,年收入超10萬元!”這套被稱為“211”的家庭適度規模種田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岳陽農民嘗到甜頭。
2012年,余煜華夫婦返鄉創業做起“新農人”。起初他倆承包500余畝稻田,每年人工費10多萬元,利潤低,有時候還賠本。2023年,他們將面積控制在200畝以內,人工費僅需1萬元左右。“每畝能賺500元,人也輕松了。”余煜華算了筆賬,這150余畝早稻帶來7萬多元利潤,加上晚稻,今年收入將突破15萬元。
近年來,岳陽縣推廣“200畝內精耕細作”最優規模,配套農機購置補貼與農技上門服務,使畝均成本降低20%,雙季稻畝產較散戶種植提升10%。如今,岳陽縣1500余戶“211”家庭農場,帶動35萬畝耕地有序流轉,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率突破72%。
屈原管理區培育“211”示范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對示范戶獎補1萬至2萬元,2025年新增主體68戶,增長140%,推動農戶從“要我種糧”轉變為“我要種好糧”。
湖南惠眾糧油合作社發起成立屈原管理區水稻科創聯盟,整合55戶種糧大戶近10萬畝耕地,通過統一技術培訓、統防統治、機械調度,優質稻種植規模三年增長4倍。聯盟成員共享工廠化育秧設備,育秧速度提升50%,秧苗成活率穩定在95%以上。通過“農機互助”,旋耕機、插秧機等設備利用率從60%提高至85%。
該合作社理事長陽岳球最近很興奮,一份10萬噸大米出口香港的意向協議攥在手中。
該區創新實施“三產倒推一產”模式,通過產品訂單銷售推動一產種植,不僅要讓田里增產,更要讓農民增收,訂單農業讓優質稻賣出“優價”。
早稻收割完成后,陽岳球立即組織農戶種植5000畝訂單晚稻。按照合同約定,有機肥種植的稻谷將以1.7元/斤收購,較市場價高出0.4元。“現在訂單鎖定標準,農戶愿意增加投入種好糧,讓好糧賣出好價。”陽岳球說。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