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楊軍 通訊員 劉翼張 廖慧軍
一個村,紅軍長征時播下革命種子,留下一段佳話;一個村,在抗日戰爭時建起一座兵工廠,改了村名;一個村,因傳統民居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個村,就是安化縣煙溪鎮雙煙村。
雙煙村地處雪峰山麓、柘溪庫區腹地。該村山多地少,村民收入來源單一,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4500元,是省定貧困村。2023年,被安化縣確定為“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示范村”。
雙煙村為何能從一個貧困村蝶變為示范村?文化引領起到什么作用?近日,記者來到雙煙村一探究竟。
一個有著許多歷史故事的“寶藏山村”
走入雙煙村,一棵千年銀杏樹下,一座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紅二、紅六軍團的雕塑十分醒目。當年紅軍長征時路過村里,留下了一段佳話。
1935年11月,紅二、紅六軍團戰略轉移時途經雙煙村,為村民修好了一條路。村黨支部書記尹志鋒說:“眼前這27級臺階,就是當年紅軍戰士修建的。”以前這里是一條泥巴路,雨雪天老人小孩常有摔傷。紅軍來到村里,從山上爆破采石,肩挑手提鋪就一條1公里多長的石板路。
紅軍召開屋場會,向老百姓宣講北上抗日和打土豪分田地的道理。紅軍離開時,村里12名青年參加了紅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鞏縣兵工廠與漢陽兵工廠子彈廠合并南遷,在雙煙村(時稱“小煙溪”)組編成抗戰第十一兵工廠,為當時全國“四大兵工廠”之一。工廠生產的捷克式輕機槍、中正式步槍、鞏式手榴彈被稱為“抗戰三寶”。湖南戰區50多萬軍警抗戰的武器彈藥多來自該廠。
1944年,該村因兵工廠遺留下來的兩根高大煙囪而改名為“雙煙”,一直沿用至今。
行走雙煙村,讓人感覺時光流轉、古韻悠長。雙煙村現存傳統建筑64棟,其中63處民居、1座祠堂。如今,抗戰第十一兵工廠煙溪舊址陳列館就設在祠堂里,是益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用好用活資源,村民吃上“旅游飯”
雙煙村留有紅軍長征的紅色印跡,有抗戰第十一兵工廠的抗戰文化遺存,除了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外,還有一棵千年銀杏樹的美麗傳說……如何讓這些豐富的文旅資源在脫貧致富中發揮作用?2017年,村“兩委”干部帶頭發展鄉村旅游,5個村干部投資5萬元,辦起村里第一家農家樂。
嘗到甜頭后,雙煙村推出“紅色之旅、生態之旅、鄉村之旅”旅游線路,以“黨支部+農家樂+農戶”模式盤活農村舊瓦房、村集體閑置房等資產,優先選擇有意愿、有經驗的農戶從事農家樂經營,按股份合作制形式分紅。目前,全村開辦了5家農家樂。
2024年5月底,雙煙村成立湖南省雙煙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截至今年6月,累計接待各類社會團體和游客1000多次,共3.5萬人次。鄉村游火起來了,老百姓的口袋慢慢鼓起來了,脫貧戶尹石明在農家樂務工和村集體分紅的收入每年五六萬元。
省委宣傳部(省文資委)駐安化縣對口幫扶工作組組長、副縣長禹丹介紹,安化縣持續深化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文化的浸潤和滋養讓鄉村有了持續發展的“根”和“魂”,找到發展的方向和動能。去年,雙煙村人均收入1.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
發展特色產業,撐起鄉村振興一片天
“村里有黃精基地800畝,每年發放給村民種植、培管黃精的工資20萬元左右。”尹志鋒說。
2017年,村里成立安化縣蒿子坪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種植黃精。脫貧戶何健銘參與黃精種植,第一年便收入1.2萬元,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熟練,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全村參與種植的脫貧戶有14戶,人均年收入增長8000元。
山上黃精“林下生金”,山下柑橘“品改出新”。雙煙村種植了大片柑橘,但品種退化,市場競爭力不足?!?022年起,村里進行柑橘品改,改種陽光一號桔柚。目前,村里500余畝柑橘有300畝是新品種?!币句h說,陽光一號桔柚10元一公斤,供不應求。
今年5月,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進駐雙煙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黃立說,將加強史料挖掘,積極申報抗戰第十一兵工廠煙溪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把雙煙村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活教材”、文旅融合“新樣本”、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示范點”。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