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光 布面油畫 《桃花系列之二》
楊衛
中國的風景寫生,源于西畫的引進。從最初的外銷畫表現異國情調,到徐悲鴻、林風眠等留洋畫家帶著歷史使命將油畫引入中國,進而加以本土化改造,借風景來表達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藝術家程曉光作為“寫生中國”的創始人、中國意象油畫研究會主席和意象油畫研究院院長,就是承接了這樣一個文脈。而他從寫生進入油畫創作,到后來提煉出意象的觀念和語言,則是在林風眠、趙無極、吳冠中等人的基礎之上,推進了意象油畫在中國的發展。
程曉光1953年生于湖南,祖籍山東,早年習文,后轉入美術,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早年打下的文學基礎,為他日后的繪畫創作植入了思想觀念與精神內涵;而南北相結合的性格特征,賦予了他不斷創新和出走的動力。20世紀80年代,早在湖南郴州師專美術系任教時,程曉光就沖破學院派的樊籬,開始接受吳冠中的“形式美”主張,走上了新繪畫的探索之路。
1979年,吳冠中提出“繪畫的形式美”,無異于是投向當時中國美術界的一顆巨型炸彈,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內容決定形式的現實主義創作模式,也將林風眠等人早年的形式探索,從歷史的掩埋中打撈出來,構成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美術界思想解放的一個標志。程曉光正是從這里起步,開始了他的繪畫創作,他的作品疏遠于現實主義的宏大敘事,而具有個人的情感投射與語言的純化特征。1983年,程曉光在郴州創辦“方舟畫會”,組織起許多青年畫家一起轉變觀念、創新語言,改變了當地的美術生態。
1985年,程曉光再次到廣州美術學院深造,畢業后開始不斷出走,四處寫生,其足跡不僅遍及三湘四水,而且還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程曉光的意象油畫,就是在這一時期建構起來的。他的意象油畫不是概念上的風格表達,而是通過長期曠野寫生,不斷與自然的對話提煉而來。因此,程曉光對意象油畫的理解,才真正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寫意精神,即所謂“氣韻生動”與“應物象形”等內涵聯系起來,同時又匯通西方的表現性語言,共同指向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程曉光的意象油畫縱向沿襲林風眠、吳冠中文脈,嵌入藝術史發展軌跡。同時,他又通過不斷寫生,介入時代現場,從橫向上展開對意象油畫的探索。故而,程曉光的意象油畫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他喜歡大尺寸畫布,用大刷子橫涂豎抹,從而以意領氣,使其畫面暢快至極;他的色彩營造強調厚重的肌理感,于恢宏氣勢中,又透出斑斕凝重、樸拙粗糲的精神質感。與此同時,程曉光表現的主題也是多種多樣,不僅有寫生的風景,也有觀念的山水;不僅有人物造型,也有社會景觀;不僅有現實的物象,還有夢里的桃花源……總之,程曉光承接意象油畫的傳統,不僅拓展了其表現的空間,也豐富了它的社會和文化語義。
新世紀以后,程曉光移居北京,更是竿頭直上、精進不休。這之后,他在北京成立了意象油畫研究院與中國意象油畫研究會,并擔任院長和主席;同時,他還創立了“寫生中國”,率領一眾畫友和弟子,跋山涉水,穿行于大江南北,在中國美術界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創作力量。正是因為程曉光瘋狂的寫生行為,以及在意象油畫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清華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等諸多藝術院校紛紛邀請他去教學示范,交流指導,影響了莘莘學子。
如今的程曉光,雖然已經年逾古稀,但仍然筆耕不輟,在繼續風景寫生的同時,又將筆端伸向了AI和硅基生命,以及與當代人休戚相關的社會主題。這是程曉光對歷史責任的自覺承擔,也是他再度發展意象油畫的一種語言嘗試。隨著這種藝術觀念的突破,程曉光將自己深厚的積累導向現實與未來,相信又會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