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視頻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楊昱 通訊員 李思曼 劉美瑩
7月27日清晨,長沙市雨花區黎托街道體育新城社區白沙灣嘉園小區的居民,陸續來到設施齊全的小區健身廣場,一邊晨練一邊聊著家長里短。
這個始建于2009年的小區,在2020年前是一個外墻脫落險象環生、鄰里矛盾尖銳、公共收益混亂、投訴不斷的臟亂差小區。在成立業委會、引入黨建引領后,短短五年內該小區通過創新資金籌措(公共收益分成優化、物業注資、業主自籌)與透明化管理,?自籌資金500余萬元?,不僅徹底解決了懸在頭頂的安全隱患,更帶動全體業主積極參與家園建設,實現了從“問題小區”到“宜居家園”的蝶變。
如今,已經成為雨花區物業“紅榜”小區的他們,仍在持續升級中。
在長沙雨花區白沙灣嘉園小區內,將治理前后的對比照進行了公示。(楊昱 攝)
【舊貌】臭水溝擋路,外墻脫落傷人……200余戶業主要賣房
白沙灣嘉園小區,共有18棟樓,近1800戶居民。如今的小區道路整潔、植被茂密,主干道還實現了人車分流。位于綠蔭之中健身廣場,經常能看到老人們健身的身影,聽到孩童的嬉戲聲。
健身廣場的公示欄處,70歲業主朱冬義正盯著小區整改前后的對比照入神。“多虧了無私奉獻的熱心業主,扭轉了小區的局面。”
朱冬義是2012年入住小區的,“當時想著這里離高鐵南站近,出行方便,很適合養老。結果來這后,差一點就住不下去了。”
“那時候小區的道路旁有條臭水溝,一到熱天就臭氣難聞,本就不寬敞的道路,每天還被車輛占道停泊,結果經常聽到有人為躲汽車掉進溝里的。”回想之前,朱冬義說小區的鬧心事不勝枚舉,如清晨6時開機裝修,消防栓沒水,消防車進不來等等,“業主群充斥著戾氣,我從房屋中介打聽得知,最多時有200余戶業主選擇轉售”。
“最頭痛的還是‘外墻脫落’問題。”朱冬義說,2017年一位業主岳母散步時被墜落的滴水檐砸傷,導致身體癱瘓。
“這件事發生前,就聽到過有業主差點被砸到、高樓業主家陽臺墻面整體脫落的消息。這件事情后,搞得人心惶惶。”朱冬義介紹,“后來準備對樓棟滴水檐進行改造,都已經開始圍擋施工了,但當時的報價是‘3棟樓房126萬元’,太高了,大家都反對。”
于是,圍擋一圍就是兩年。
小區新修的道路沒有車輛占道停泊,還專門劃出了人行道。(楊昱 攝)
【轉變】新業委會重招物業,黨支部凝民心,新物業主動注資
2019年,小區迎來轉變。第二屆業委會成立后,小區還成立了黨支部,組建了以熱心業主袁宜清為代表的黨員志愿隊,協助業委會管理。
2020年,業委會通過公開招投標引入了湖南鵬基居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后經招投標,整個小區共18棟樓滴水檐改造,才花了30余萬元。這之間的差距太大了。”朱冬義說,“業委會解決了我們的心頭大事,讓我們生活更有安全感,大家也更加相信和支持他們的工作了。”
2022年,在第三屆業委會競選時,業主一致推選袁宜清擔任業委會主任。
小區頭頂上的安全問題解決了,可基礎設施陳舊、業主間的互不信任、上訪不斷等問題仍很棘手,小區亟須啟動資金來重整旗鼓。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業委會與物業公司達成協議,小區停車位收益分配從原來的平分,變為業委會占七成,物業占三成,如此一來,小區每年公共收益可入賬50余萬元。”袁宜清表示,“業委會還爭取到物業近百萬元配套支持,來提升小區的硬件設施。”
“2021年,是我們物業公司服務的第一年,我們也希望能贏得業主們的信任。”小區物業經理李鵬說,小區物業費至今未漲,仍是1.3元/平方米。
入駐服務第一年,物業公司就對小區環形道路進行了人車分離,并對外墻脫落情況進行了維修。李鵬說,“之后的每一年,我們會根據需要,陸續對小區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比如維持消防水泵房、新增55個高空拋物攝像頭、在車庫出入口搭建雨棚來防止雨水倒灌等等。”
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業委會也開始提升業主的凝聚力。在小區里,柔力球隊、舞蹈隊常年排練,春節文藝匯演辦了4年;公告欄上,“好人好事榜”,讓業主們找到歸屬感;而年底的成果展示和答謝表彰,也是默默奉獻的業主代表和物業員工站C位……
此外,小區黨支部還推動建立“五位一體”議事機制,聯合街道、社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定期碰頭:每月一次物業與業委會溝通會,曬出工作進展;每3個月一場業主心聲傾聽會,當場回應各種問題;每6個月召開計劃事項公開討論會,對重大改造項目集體表決。
每一次活動,都增進了業主們的彼此了解,增加了對業委會更加信任。
小區內的健身廣場,被綠蔭環繞。(楊昱 攝)
【升級】業主自掏腰包200余萬元,扮靚入戶門廳
走在白沙灣嘉園小區中,記者發現,18棟樓的入戶門廳風格各不相同,有用山水畫作屏風的,有高掛牌匾的,還有掛中國結的。
有些入戶門廳還貼出了“裝修募集表”“光榮榜”,上面記載了各戶業主為入戶門庭改造所捐的物資,有捐贈現金的,還有捐贈、沙發、休閑長椅、花卉等等。
改造門廳的想法,源于小區業委會成員、A5棟業主易平。
“入戶門廳沒改造前,燈光昏暗、地面臟亂,還有業主將拖把晾在門口的。回個家,別提有多糟心了。”易平說,3年前,他揣著改造意見表爭取了本棟三分之二的業主同意,又向物業公司申請了1萬元資金支持。最終,他和熱心業主自掏腰包3萬元請來施工隊,將一樓和負一樓的門廳進行了改造。“效果非常好,還有不少其他棟的鄰居特意跑過來參觀。”易平說。
A5棟的改造,在小區里引發了連鎖反應,其他樓棟也紛紛跟著效仿起來。
“我們樓棟有業主是專門做設計的,將設計發到群里,大伙一起商量修改。業主們則根據自身經濟情況出錢,共同改善居住環境。”C2棟業主肖紅云告訴記者,“小區的改變,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也很支持業委會的工作。我們定的價是根據本棟樓的經濟能力來定的,有很多業主愿意額外捐錢捐物,當然也有家庭確實困難的,他們會選擇出力來表示支持。”
據業委會統計,在改造入戶門廳上,該小區18棟樓共籌得200余萬元款項。
【未來】自籌500余萬后,他們還有個“三年規劃”
“不到5年,小區便通過自籌資金500余萬元,打了場漂亮的翻身戰。這500余萬元來之不易,由公共收益、業主自籌和物業注資組成。”白沙灣嘉園小區黨支部書記、監事會主任張培俊向記者算了筆細賬,“停車費每年收益50余萬元,4年便是200余萬元,加上業主改造入戶門廳的200余萬元,物業公司每年會根據需要配套注資,4年也有近百萬元。”
“這些錢全用在了小區提質改造上,比如地下車庫墻面翻新,電動車雨棚連成片,荒廢空地變健身廣場,老年活動室增添新桌椅等,共計40余項基礎設施改造。”張培俊說。
“錢籌起來只是第一步,花得明白、用在實處,才能讓信任持續下去。”肖紅云說,在小區宣傳欄里,公共收益審計報告、改造項目進度表、資金使用明細常年公示,業主群里實時更新施工照片,“而且我們還有監委會全程參與物業服務監管和重大事項決策,每年還會從外面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確保公開透明”。
跟隨張培俊的腳步,記者來到健身廣場對面的一處荒地。張培俊說,小區通過全體業主大會,通過了小區的“三年規劃”,按照今年的規劃,腳下的這片荒地將會變身一個新的文化長廊,來豐富居民的更多生活需求,讓小區變得越來越宜居。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