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詩 蔣鵬 向微
“龍宮陣仗我好怕怕,嚇得我渾身掉渣渣,戰勝龍王我笑哈哈,降妖除魔我吹喇叭,滴答滴答滴滴答……”
7月1日晚,衡山縣福田鋪鄉的老樟樹下光影搖曳。幕布后,稚嫩的童聲唱著改編的皮影戲《哪吒鬧海》,10余名孩子分工協作,操控皮影人上下翻飛,“唱、念、做、打”有模有樣,引得現場村民陣陣喝彩。
這群“小戲骨”來自福田鋪鄉中心學校。如今,學校已有近百名師生加入皮影興趣小組。竹棍輕點,絲線起落間,古老的皮影藝術在師生們手中煥發著新的精彩。
師生攜手,非遺扎根校園沃土
衡山皮影戲又稱衡山影子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也是中國南派皮影的典型代表,已有300多年歷史。福田鋪鄉是衡山皮影戲主要發源地,2005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皮影之鄉”。
曾經,當地的紅白喜事、廟會和節慶等場合都少不了皮影戲,是人們很喜愛的一種文藝表演。“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皮影戲市場萎縮,藝人老齡化嚴重,年輕人興趣不高,人才斷層嚴重。”福田鋪鄉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周小平介紹。
“作為主要發源地的學校,能否在傳承上有些探索和作為?”周小平說,去年10月,學校主動扛起傳承重任,開設“影子戲興趣小組”,利用每周三下午課后服務時間,邀請縣里的皮影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授課。
傳承之路非坦途。皮影戲技藝繁復,唱腔、打擊樂、雕刻、操控等樣樣皆學問。
“僅靠傳承人定期指導,難以在校園真正扎根。”周小平道出困境:“如果孩子們有什么想法和問題,很難第一時間找到老師交流和解決。”
轉機,源于一群青年教師的加入。
近幾年,學校相繼分配來了八九位“90后”、“00后”大學畢業生:彭奕欣和顏家宇,從湖南一師畢業;羅運琦,從長沙師范畢業;彭立功,從衡陽師院畢業……
這些年輕教師,從零起步,分工合作,系統學習鑼鼓、唱腔、操控等皮影知識和技能。有的專攻影型制作、有的主攻皮影演唱、有的則重點研究影型操作和樂器。自己掌握好之后,再傳授給學生。他們帶領學生,每天苦練2到3小時,周末集體排練。
“僅打擊樂一項,就需掌握大鑼、小鑼、板鼓、小鼓、大鈔五件樂器。”青年教師羅舒笑感慨道,“但投入其中,便能感受到它的魔力。”
為筑牢傳承根基,老師們還牽頭在校內成立了“福田夢工廠”衡山影子戲非遺傳承藝術館,邀請青年傳承人和專家授課,推動傳承走向規范化、專業化。
青年教師們的熱愛與執著,為皮影戲在校園扎根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皮影戲已成為福田鋪鄉中心學校特色校本課程,近一半的學生加入了興趣小組。學校還專門改造了皮影戲活動室和展廳,作為練習和表演的場地。經過練習打磨,師生們已能嫻熟合作,演繹多個完整劇目,登上了省、市級大舞臺。
活態傳承,現代教育碰出新火花
走進學校的皮影收藏室,近百件老藝人捐贈的手抄劇本和古舊皮影被妥善珍藏。與之相映襯的,是展廳里孩子們親手設計、制作的各種皮影作品——從設計畫稿、雕刻打磨到上色裝訂,一件件色彩絢麗、造型靈動的作品,無不凝結著童真與匠心。
在這所留守兒童占比六成的鄉村學校,皮影戲課堂超越了單純技藝的傳授。孩子們通過沉浸式學習,悄然敞開了封閉的心扉,更在光影舞臺上錘煉出自信和膽量。
有著繪畫特長的數學老師熊詩燕,負責帶孩子們制作皮影道具。這是一門精細活,她鼓勵孩子們要敢于試錯,勤動手、多思考:“孩子們很投入,有的還會主動利用課余時間鉆研制作,制作水平有的比老師還要高。”
在校長周小平看來,將皮影戲深度融入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提供了沃土與舞臺,他們經過親身體驗非遺魅力,增添了熱愛與傳承的使命感。
“老師們從知識教起,再到制作、雕刻、上色、演、唱……我發現古人的智慧多么了不起!” 學生陳錦燁的感嘆,道出了許多孩子的心聲。
在理解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師生們還嘗試用當代語言為傳統皮影戲注入新活力。他們將《哪吒鬧海》《葫蘆娃》等經典故事,創新改編成皮影劇目,并融入現代臺詞,讓百年光影與現代審美碰撞出燦爛火花。
從陌生到熱愛,從傳承到創新,這群缺少家長陪伴的鄉村孩子,用稚嫩的肩膀,守護著百年光影的舞臺。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