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徐亞平
半個世紀前,湘西沅陵縣走出百位援巴勇士,參與修建喀喇昆侖公路;如今,7位巴基斯坦青年來到英雄的故鄉(xiāng)辦廠。
正在沅陵排練舞臺劇《喀喇昆侖的故事》的岳陽援巴老兵田念勝,興奮地告訴記者:“芝麻掉進針眼里——巧上加巧。我竟在沅陵遇到了7位巴鐵青年。半年前,他們從伊斯蘭堡走喀喇昆侖公路來到中國,走進了湘西大山。當他們聽說沅陵有百位老人曾幫助他們修筑喀喇昆侖公路后,驚訝萬分。很快,得知消息的援巴老兵鄭開清、張仁林、宋祖斌、黃正祥、楊興華等,忙請年輕的巴鐵做客,并介紹中巴經(jīng)濟走廊的最新情況。”
7月26日,中巴兩代人相聚了。6個住在沅陵縣城的戰(zhàn)友,請7位巴鐵吃飯,算是“八一小聚”了。
34歲的巴方法人代表塔希爾·沙其爾說:“我父母常說中國人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你們當年幫我們修筑喀喇昆侖公路的時候,我爸爸還是小孩。今天見到這么多中國長輩,我覺得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田念勝問塔希爾·沙其爾,為何選擇在沅陵辦廠,他說沅陵的合作伙伴張百忍有智慧,他有開發(fā)拓展全球摩托車皮衣市場的預判能力,現(xiàn)在的產(chǎn)品供不應求就是最好的證明。“我來沅陵辦廠,還是因為湖南歡迎外商投資,有優(yōu)惠政策。我從選址到工廠落成,只花7天時間就辦好了各種手續(xù)。我是沅陵第一位巴基斯坦的法人代表。”說到此,他發(fā)出了爽朗的笑聲。
張百忍說,巴基斯坦朋友帶來了很好的技術,并為沅陵培訓技術工人。如今,企業(yè)的摩托車皮衣供不應求,正在打造品牌。
家住伊斯蘭堡的塔希爾·沙其爾家里條件很好,父親是軍官,但他說,來到援巴老兵的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喜歡上了湘菜,感覺離不開湖南美食了。
幾位巴基斯坦朋友搶著介紹喀喇昆侖公路的現(xiàn)狀。他們說,沒有當年中國援建筑喀喇昆侖公路,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將會永久封閉在平均海拔6000多米的雪域世界,很難想象北部地區(qū)人能走出巴基斯坦。當他們首次走進吉爾吉特中國烈士陵園后,便覺得那里安葬的中國烈士很偉大。
田念勝高興地告訴大伙,明年是中巴兩國共同修筑喀喇昆侖公路60周年,他想以舞臺劇形式講述當年的故事,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得知消息后特別重視。沅陵知青藝術團團長蔣小蘭深受故事感染,向沅陵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鄧仕娟匯報,鄧部長當即給文旅局長打電話,請他們支持排練工作。
6位巴基斯坦青年聽說后,樂不可支,期待更多的中巴兩國人民知道這段真實的歷史故事。他們聽說,援巴老兵肖守軍援建喀喇昆侖公路時,在刺骨的冰河里被一塊鋒利石頭刺破胸腔,血流如注,緊急搶救時摘除左側三分之一的肺。他們當即起身以茶代酒表達崇敬之情。
面對素昧平生、熱情洋溢的援巴老兵,塔希爾·沙其爾說:“就憑喀喇昆侖公路結下那一份情緣,我們的企業(yè)一定要在沅陵扎下根,為沅陵培訓出能創(chuàng)造國際品牌的優(yōu)秀技術工人!”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