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見習記者 沈可心
數百噸重的大飛機,以超200公里的時速沖向跑道,起落架與道面劇烈摩擦,輪胎擦出串串火花——這是每架飛機起降時的日常場景,而這短短幾秒的過程,卻維系著千百人的生命安全。
如何確保每一次起降都萬無一失?以往這類關鍵數據實驗只能依賴歐美國家,而如今在湖南長沙,這一局面被徹底改變。
由中南大學聯合中國商飛、中國商飛上飛院、興湘集團、湖南飛機起降系統技術研發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正以“國之重器”的姿態破解這一難題。作為國內唯一、國際領先的大型科技設施,該平臺專攻飛行器起降系統動力學研究,目標明確:讓中國躋身“起降系統第三極”,打破歐美長期壟斷,填補全球技術空白,為中國乃至全球飛行器筑牢起降安全防線。
這個平臺并非普通的試驗場,而是一個能模擬真實場景的“極限考場”。目前一期已建成兩大核心試驗系統,共同構成了逼近真實起降環境的測試體系。
滑軌試驗臺架宛如一條鋼鐵巨龍,配備高精度無縫焊接的超長鋼軌。目前,平臺已建成4條1000米長試驗跑道及設備基礎建設。其面臨的核心挑戰是讓重載試驗臺車在高速(已實現220km/小時)和高壓(11Mpa約110kg壓力)條件下精準運行。通過攻克高沖擊加速度滑軌臺車設計等世界級技術難題,該臺架能夠完美模擬飛機著陸瞬間,起落架、機輪剎車系統所承受的巨大沖擊。
另一核心系統車載試驗臺架,則是一個移動的精密實驗室。它成功攻克了高精度多通道控制技術難題,能夠在真實跑道上動態測試輪胎、剎車系統與各類道面(如濕滑、積雪、不平整道面)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從而為不同環境下的起降安全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目前,該系統正在進行安全和可靠性的升級調試工作。
除了完成試驗任務,平臺還肩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即構建“中國標準”,爭奪國際話語權。通過海量試驗,平臺正在建立全球領先的“飛行器—道面—環境”耦合數據庫。基于這些自有數據,將形成中國起降系統及適航驗證的核心標準體系,用“硬核”數據和標準支撐中國在國際航空適航認證領域贏得話語權,打破國外的數據壟斷。
據悉,該平臺被列入湖南省“4+4科創工程”,是長沙市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其產業影響力已逐步顯現。中國商飛依托此平臺在湖南建設起降系統設計研發中心,加速了C919、C929等國產飛機起降系統的自主研發進程。同時,平臺還將帶動湖南航空動力、起落架系統、先進材料等相關產業發展,助力湖南航空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
平臺二期規劃已預留出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的空間,這標志著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將不斷升級,未來將承擔更加前沿、更為宏大的國家科研任務。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