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鄒偉瑜
7月31日,湖南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現場,一份特殊的“成績單”引發關注,湖南省首屆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十大典型案例正式發布。
從長沙湘江歡樂城的礦坑新生,到桃江竹海的碳匯變現;從長沙圭塘河的水清岸綠,到南山國家公園的牧民增收……這些分布在三湘大地的實踐樣本,共同勾勒出湖南生態產品從“無價”到“變現”的路徑圖譜。
(衡陽東洲島實現“文化圣地”和“文旅高地”融合發展。 官方圖)
制度破題,構建生態價值轉化“四梁八柱”
打開湖南自然資源資產“一本賬”系統,山林濕地值多少錢一目了然。作為全國首個完成全域全門類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的省份,湖南率先摸清了生態“家底”。
依托160多顆衛星資源、2.5萬余個鐵塔視頻構建的“天空地網”監測體系,湖南建立起動態更新的自然資源資產數據庫。在這個三維立體的“數字沙盤”里,6283萬畝生態保護紅線內的每一片森林、每一塊濕地,都有了清晰的“身份檔案”,不僅記錄著實物量,更標注著價值量。
“資產清查不是簡單的數量統計,而是構建了生態價值的計量體系。”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處長董振亞介紹,湖南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體系,作為唯一連續5輪斬獲生態修復中央工程的“大滿貫”省份,已形成“規劃-修復-增值”的閉環邏輯。
創新的制度工具箱持續擴容。從衡陽市東洲島的“土地+水域+植被”要素組合供應,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林地“三權”分置改革激活經營權流轉,湖南將生態保護的“約束性”要求轉化為價值實現的“可能性”空間。
(長沙圭塘河從昔日“龍須溝”變為今朝“聚寶盆”。 官方圖)
市場賦能,讓綠水青山成為“可交易商品”
站在長沙圭塘河井塘海綿公園觀景平臺上,這條曾因工業廢水直排變成“臭水溝”的城市內河,如今能創造出2.75億元預期運營收益。作為全國首批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模式)試點,這里的1400畝修復綠地被轉化為經營性資產,5%的配套商業用地政策吸引社會資本13.8億元,形成“生態修復-土地增值-商業反哺”的良性循環。
“9.8億元河道修復專項債的發行,讓生態投入有了金融活水。”長沙雨花區常務副區長劉振乾的話道出關鍵。
這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在桃江縣展現更大能量。桃江縣將桃花江竹海115萬畝竹林資源分散的國有建設用地、集體林地、碳匯權益等5類權利打包成“資產包”,以7.89億元成功交易,創下全省單宗項目規模之最。“就像把零散的珍珠串成項鏈,價值翻了好幾番。”該縣縣長周登高說,破解了生態產品“歸集難、配置難、變現難”痛點,帶動形成“竹旅文體康”融合的綠色產業鏈,全縣竹產業年產值突破80億元。
在南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變現路徑更加多元。通過特許經營培育的“南山牛奶”品牌,讓2000多位牧民參與奶牛養殖,年均增收4萬元;集體林地“三權”分置改革使2926戶林農年人均增收1500元;1000個生態公益性崗位為村民提供每月2000元穩定收入。“我們開發自然教育課程,讓護林員變身講解員,生態保護者同時成為受益者。”公園管理局局長周建宏說。
目前,湖南形成從“資產包”供應到地役權登記,從碳匯交易到特許經營的制度工具箱。36個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試點項目總價值91.41億元,7個成交項目帶來26.823億元收益,有了可復制的市場化方案。
(桃江縣桃花江竹海收益節節高。 官方圖)
協同共治,繪制多元參與的“價值圖譜”
益陽大通湖區的變化,印證了協同治理的力量。農業農村部門指導的“稻蝦共生”模式凈化水質,自然資源部門的水域確權明晰產權,文化和旅游部門打造的“漁火節”激活消費。多部門聯動讓富營養化的湖泊重生,生態漁業年產值突破8億元,漁民收入增長60%。
這種“大合唱”機制正在全省推廣。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謝文介紹,12個部門聯手出臺的實施方案,將生態價值轉化納入重大改革事項。在冷水江,自然資源部門主導的銻煤礦區修復,與文化和旅游部門合作建成地質公園,年接待研學游客20萬人次,讓“傷疤”變成“景點”;常德穿紫河治理中,規劃、環保、水利等部門協同,使河道兩側成為城市更新的價值高地。
湘江歡樂城證明,廢棄礦坑能變“金窩窩”,祁陽茅竹鎮的全域土地整治,說明農田可以“增值”……這些實踐樣本形成可復制的經驗。隨著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機制的完善,湖南正從“摸清家底”邁向“盤活家底”的新階段。
當更多山林濕地有了“價值身份證”,當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形成閉環,三湘大地的綠水青山將真正成為永不枯竭的“金山銀山”。
責編:鄒偉瑜
一審:鄒偉瑜
二審:李昆勵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