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余蓉 見習記者 沈可心
11月11日晚上八點半,當許多學校的學生還在晚自習中埋頭苦讀時,明德中學的操場卻是一片燈火通明。跑步、打球、練單杠——全校4500名學生中有超過85%主動參與晚間鍛煉。
這份運動熱情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健康成果。根據長沙市教育局發布的《2024年長沙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抽測成績的通報》,明德中學不僅以97.21%的合格率高居全市中學榜首,更以3.91%的肥胖率成為全市最低,是名副其實的全長沙“小胖墩”最少高中。
體育作為“富科”,運動成為“剛需”
“在我們學校,體育課直到高考前一周都照上不誤,絕不允許占用。”藝體中心主任李鵬的語氣斬釘截鐵。在明德中學,體育不僅不是“副科”,更被賦予“富科”的定位——“它讓學生身體富健、精神富足。”
這一理念源自首任校長胡元倓“強國必先強身”的辦學思想,也與湖南省“體質強健計劃”緊密契合。
校園里,運動的痕跡無處不在:學生的書包里插著羽毛球拍,課桌抽屜里放著乒乓球拍。每天上午雷打不動的全校課間跑、課后體育社團及專項訓練,保證學生周一至周五在校綜合體育活動時間累計達610分鐘,平均每天122分鐘。
為給學生更完整的鍛煉時間,自2025年起,學校將原有的三節晚自習改為兩節,專門開辟出30分鐘大課間。學校打開所有運動場燈光,這片“黃金半小時”成了學生釋放壓力的最佳窗口。

高二K627班的游同學剛在操場跑完5圈,額上的汗水在燈光下閃爍。
高一入學時,游同學體重接近140斤,算得上是“運動困難戶”。在學校氛圍的感染下,她開始堅持每天在課間跑步,再搭配健康飲食,一年下來成功減重40斤,體能也顯著提升。讓人意外的是,這學期她主動競選成為體育委員。“我想帶著全班一起動起來,”她說,“現在不出汗反而不自在,鍛煉之后學習效率更高。”
細節營造生態,打造健康校園
K649班羅同學在隨筆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晚自習第一節下課時,教室里只剩下十人左右。球桌和籃球場要靠速度與激情才能搶到;樓棟間總架著羽毛球網;每天晚飯后,從食堂回教室的路上,可以聽見乒乓球的清脆撞擊,籃球場上的肆意笑聲。”

走在明德中學,處處都有運動空間。特別的是,學校的體育設施很多是“學生說了算”。有學生聯名建議增加乒乓球臺,學校迅速響應,將球臺從6個增至14個;移動羽毛球網、計劃中的單杠區……學生的運動需求總能被及時回應。
為將這份熱情固化為持久的習慣,學校構建了一套兼顧公平與激勵的評價機制。每年度的體質健康測試引入第三方機構確保數據客觀,結果直接與集體和個人榮譽掛鉤:班級平均分前八名、體測“優秀”的學生均會公榜表彰。在所有評優評先中,體測成績實行“一票否決”,學生必須達到及格及以上才有參評資格。

運動熱情蔚然成風,健康管理的理念也從操場延伸至餐桌。2024年起,學校以《湖南省營養與健康學校建設指南》為指導,推行低油低鹽飲食改革。數據顯示,食堂日均用油量從38g/人降至26g/人,用鹽量從7.2g/人降至4.8g/人。
“減脂餐每天能賣出一百多份,特別火爆。”總務處主任王俊萍介紹,學校不僅聘請營養師設計菜譜,還設立“減脂餐專窗”“半份菜窗口”,并在食堂設置了“健康營養角”,配備體重秤、營養轉盤,讓學生隨時自查健康數據。

這種健康風尚同樣感染著教職工。羅同學觀察到:“張天飛老師總出現在籃球場上;班主任趙東明老師每天和我們一起跑操。”這種師生同運動的場景,已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在幾天前,教育部專家組專題調研明德中學體育工作時,對其體育成效點贊。該校黨委書記王勝楚表示,從操場到餐桌,明德中學構建了一個“運動-飲食-健康”的良性閉環。在這里,“小胖墩”的減少不是一項孤立的成果,而是整個校園健康生態水到渠成的證明。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