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華
華容團子,作為湖南省華容縣的傳統名小吃,其歷史底蘊深厚悠長。據傳,它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與饅頭同屬一個時代的產物。

三國赤壁大戰時,關羽率五百校刀手抵達華容道,當地百姓為表歡迎和對和平的殷切祈愿,將米磨粉制成團子送至軍營,關羽品嘗后贊不絕口,制作團子的習俗也由此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到了南宋時期,岳飛抗金轉戰至洞庭湖畔,當地百姓手提裝滿團子的竹籃為岳家軍送行,華容團子更是隨著岳家軍的足跡聲名遠播。

時光流轉至八十年代中后期,在華容,家家戶戶都保留著正月十五元宵節制作團子的習俗,彼時的團子,就是華容人心中的“元宵湯圓”。
然而,隨著打工潮的興起,外出務工的家人在春節后離家前,家中便會提前制作團子,一家人提前共赴這場“團圓之約”。離家時,父母還會讓孩子帶上剩余的團子,就這樣,華容團子伴隨著游子的腳步,逐漸走出華容,為更多人所知。

與此同時,九十年代初期商品服務業蓬勃發展,華容團子順勢走進早餐店,吃法也不斷推陳出新,除了傳統的蒸制,還衍生出小火慢煎、油炸等方式。油而不膩,咸酸可口,五毛錢一個的實惠價格,讓兩個團子就能輕松填飽肚子,深受早起學生和上班族的喜愛。
在華容團子的發展歷程中,不得不提水鄉街的向姑娘。這位普通的農村婦女,雖然身體有些小殘疾,缺少一個大拇指,干農活多有不便,但她憑借著勤勞與智慧,在九十年代初來到街上以沿街叫賣小菜為生。

起初,她的生意僅能勉強糊口,且極不穩定,賣不動的爛菜常常只能無奈丟棄。一次偶然,她用剩余的胡蘿卜、豆腐,搭配正月沒吃完的臘肉制成餡料蒸團子,沒想到沿街叫賣時大獲好評。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她不斷鉆研改進漿料制作工藝和餡料配方,隨著生意日益紅火,她在水鄉街租賃門面房,雇傭心靈手巧的華容婦女幫忙蒸煮淘漿、切料配料、包制團子。
她還大膽創新,發明了真空包裝團子,推出品牌禮盒,讓華容團子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外出華容人饋贈親友的家鄉特產。

在向姑娘的引領下,華容團子的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柳小館團子、思湘團子、野豬村石磨團子、等品牌紛紛崛起,各式農莊也都推出了獨具特色的自有品牌團子。如今,走在華容的主干道上,穿梭于高速出入口,隨處可見華容團子的廣告牌,這枚小小的團子,早已成為華容熠熠生輝的美食名片,續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故事。
在制作工藝上,華容團子獨具匠心。外皮制作時,通常會選用優質的糯米和粘米,按照常見的2:1比例,或糯米粉與粘米粉1:0.3的配比進行混合。將米仔細清洗后浸泡8 - 12小時,再分次放入破壁機打成米漿,隨后把米漿倒入布袋掛起瀝水,經過一夜等待,米漿凝固成韌勁十足、勻滑細膩的米團。
餡料制作則豐富多樣,傳統餡料涵蓋香干、肉絲、蓮米、鮮紅辣椒、蒜頭、胡蘿卜、藕丁等食材。制作時,先將食材切成丁狀,把豬肉炸出香氣,接著加入蒜米、剁椒、黃豆醬等調料炒出香味,再放入其他食材一同翻炒,最后用老抽、生抽、蠔油和鹽等進行調味,出鍋后放入冰箱冷藏備用。包制與烹飪過程中,將米團分成大小合適的劑子,如同包包子一般包入兩大勺餡料,捏合包圓后放入蒸籠,大火燒開后蒸8 - 10分鐘即可;也可以用平底鍋將包好的團子煎至兩面金黃,使其外脆內軟,別具一番風味。

獨特的制作工藝造就了華容團子鮮明的口味特點。與一脈同源的石首,監利團子有不一樣的味道,以粘米和糯米為外皮,吃起來軟糯彈牙;豐富多樣的餡料中,既有肉類的醇厚鮮美,又有蔬菜的清爽可口,再加上辣椒帶來的微辣刺激,使得口感層次豐富、味道鮮美獨特,令人回味無窮。
華容團子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它象征著團圓,每當年關將至,華容百姓都會精心準備團子,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

柳小館的柳志高制作“柳小館團子”
在2023年7月,華容團子成功入選第六批岳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制作技藝也成為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
華容團子,千年傳承與現代嬗變的美食傳奇。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中國新聞網